韓清俊
(710500 西安市藍田縣人民法院 陜西 西安)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法律度的建立,是根據當前國家農村對特定經濟條件下的土地進行分類利用,合理的改善農村的土地使用條件,也成為了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它可以有序的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進行有序流轉,擴大農業的經營規模,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法律制度是城市化進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應盡快對農村的土地法律制度進行創新,明確土地所有權,激活農村土地使用效率,讓法律體制為農村發展保駕護航。
所有的體制規律都要進行法律的保護,這是世界上所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隨著當前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土地的重要性逐漸被忽視。農村土地不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而是供中國14億人口甚至世界人口的重要種植基地。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法律制度歷經時代的不斷變遷,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法律體系。但是這體系中的大部分法律法規仍然是根據舊時代而設立的,很多的目標都是為了增強經濟效益而制定。還有一些土地產權的主體認定模糊不清、形同虛設。一些土地存在經營、管理責任人認定不清,很多土地還存在兩個以上組織或農民所有,這樣在進行使用、管理時就容易出現矛盾糾紛。各個主體的權利和邊界并不明晰會造成土地使用越權,甚至出現土地腐敗的現象,極大的影響我國農村的正常發展。
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我國在在1980年前后開始執行的,但是在當時人們都還處于觀望狀態。因為大家都認為土地,山林和財產都是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的,對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文件都不能及時的接納,但是過了幾年國家確立了使用的年限,這樣讓很多的農民都吃了定心丸。但是現在很多預留的機動地全部分配完,新增人口不能享用本該擁有的土地,因為在我國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當中明確的確立了承包土地要以戶為單位,確定了“減人不減地”的基本原則。根據這項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所以當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這個土地就還屬于承包方,只有當承包方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消亡才能收回承包地,這樣就極大的影響了農民對土地的積極性。
農村土地承包法出臺之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是不能進行交易的,這樣就導致每一塊土地都必須自己來進行處理,村土地更重要的是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對土地的科學流轉,只有將農村土地與法律制度相互融合和統等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但是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這樣就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嚴重不足,大量土地撂荒。開墾、改良土地,其實就是對土地本身的一種增加利益的方法,這種利益是基于長期的歷史聯系而形成的。但是在土地承包法的出臺之后就將這種問題進行了破解。這項法律確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制度和保護機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完整體現,也保護了農民們最切身的權益。通過對農用地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我們知道了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創新可以增強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的收益,也能促進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發揮土地規模效應,最終使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動性大大增強。
土地是農村居民最基本的物權,我國農民數量多,農業發展前景廣闊,農村集體土地法律制度與千千萬萬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重大,更何況在中國的歷史長河內,土地在農民生活保障方面仍然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下,我國重視這個問題并且通過我國土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推進了我國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設。傳統的耕種模式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但是現在更講究的是通過集體的力量創造財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成立了農村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征收農民的土地使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征收土地并沒有將土地所有權拿走,而是仍然保留了農民在土地所有制上的、權利。這項法律完整的體現了“民生”的含義,是對農民的民事權利保留的重要體現。有鑒于此我們更應該重視農村集體土地法律制度與創新,開放農村土地合作社,富裕合作社更多的土地權利,為集體,為農民個人創造更多的財富。
綜上所述,對當今的農村土地法律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是實現農村資源優化配置的最佳選擇。雖說現在土地法律制度改革十分困難,但是中國的土地既擔負著我國經濟發展,也擔負著所有農民的社會保障功能。如果不重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使得農民難以分享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成果,這樣會造成城鄉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一定要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創新和農村集體土地法律制度與創新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