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712000 咸陽市國家稅務局直屬稅務分局 陜西 咸陽)
如果想要制定出一部切實可行的增值稅法,那么就要對增值稅法的原則加以明確,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增值稅法的創制活動可以具備正確的指導思想,為立法不會與增值稅法律制度出現相悖的情況而提供應有的保障。
我們都知道中性原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由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率先提出來的。所謂增值稅法的中性原則,實際上是增值稅法不干預市場體制以及納稅人的選擇,其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其對價格機制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也有效減少了納稅人由于征稅問題而改變相關經濟活動并承擔額外負擔。英國新古典學派的馬歇爾認為,因為政府對相關消費品課稅,所以才會致使其價格不斷增加,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其他非稅消費品,顯然就消費者而言是不利的。該原則主要是為了確保稅收不會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超額負擔。
對于增值稅法中性原則來說,其具體表現為:拓寬稅基,簡化稅率,盡可能達到稅收公平的目的。通常情況下,一個稅種稅基寬窄不同,同時課稅產品稅收負擔往往呈現出均等或者是差異的情況,顯然這樣會對資源配置帶來較大的影響。假如增值稅僅僅選擇了某一部分產品課征,那么納稅人應選擇可以替換的非稅產品或者是輕稅產品,盡管他們更喜歡以前的應稅產品。假如增值稅選擇的課稅產品有著較大的范圍,那么消費者權衡經濟資源產生的移動情況就會致使時間和精力的損失要比原來承擔的稅負還要大一些,通常情況下都不會選擇以前的產品。我國現行的增值稅法由于沒有徹底消除重復征稅問題,再加上實際稅率相當復雜,征稅范圍還只限于生產、批發、零售及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在不同的行業和不同地區的產品之間還存在許多稅負不公的現象。
針對效率原則來說,主要是指增值稅的征收會對資源的科學配置與經濟機制的順利運作帶來益處,進而將增值稅的經濟水平加以提升。通常情況下,效率原則主要涵蓋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值稅的經濟效率;另一方面是增值稅本身效率。
所謂增值稅的經濟效率原則,實質上是指增值稅會對相關經濟運作機制以及資源分配情況帶來影響,促使稅收額外負擔(也可以叫做額負擔)的最小化。就超額負擔而言,是衡量稅收經濟效率的重要標準。我們從該原則可以看到,“經濟效率”主要是對“帕累托效率”的解釋。其主要含義可以歸納成經濟活動上的所有手段都應使“得者的所得要比失者的所失多”。然而話又說回來,我們站在客觀的立場來講,無論是哪種稅收都會對商品價格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約束納稅人對消費的選擇,進而逐漸演變成額外的負擔。顯然只依賴于市場經濟體制那只“無形的雙手”是無法確保經濟的穩定性,稅收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調控經濟、提高社會福利,進而得到額外的收益。
就稅收本身效率原則而言,簡單的說是國家在獲得稅收收入的同時能夠促使稅務費用實現最小化。其主要標準為:稅收成本在總稅收收入當中占據最小的比重,實質上是說的是稅收的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之間的差額要保持最小的狀態。所謂稅收成本,簡單的說是在分配活動中形成的各類費用支出,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管理費用;第二,奉行納稅費用。
所謂收入原則,實質上是為國家獲得財政收入的原則,主要說的是稅收是為確保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而得到的財政收入。對于增值稅法的收入原則來說,主要是針對相關稅法具有的調控功能或者是原則而言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是增值稅法對稅收的原生性特質的一種確認。我們站在宏觀的立場來看,稅收不但具備了收入的能力,而且還擁有調控的能力,在發揮其收入的能力時,需要將以上兩種原則考慮在內,同時還要采取恰當的手段將國家的需求以及納稅人可能擔負的職責結合在一起,促使稅收可以演變成我國延綿不絕的收入之源;如果想要使其調控功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那么需要對縱向公平原則予以高度重視,盡可能把稅收當作規范國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工具來使用。
就增值稅收入原則而言,其具體表現為:將籌集財政收入當作相應的目標。由于增值稅立法應當盡可能削弱或者是摒棄社會經濟調控原則,無論對于增值稅稅率來說,還是就稅基的規定而言,都會在很到大程度上促使增值稅增長的速度和我國經濟處于正比例的關系,這樣就可以使得增值稅有著較強的彈性,進而逐漸演變成我國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現行增值稅法一般都是在確保財政收入與預防通貨膨脹的基礎上進行制定的,然而一方面它無法妥善處理投資膨脹等問題,反而會對相關產業結構的完善演變成逆向調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如選擇了生產性增值稅法形式,那么就實現財政收入而言,僅僅依賴于生產力發展屬于權宜之計。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得知:本文主要緊緊圍繞著增值稅的原則展開了激烈的探討,筆者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合理化建議,旨在可以和相關人士互相交流學習,供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