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娟 羅 亞 周紅梅 王應雪 汪元河
貴州醫科大學法醫司法鑒定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4
王某,男,39歲。2018年1月3日凌晨0時左右,在公路邊與多人發生爭執,并相互抓扯,后在逃跑過程中摔倒,俯臥于公路上,十余分鐘后被一輛小型SUV碾壓,致王某多部位損傷。現因涉及責任劃分,委托方要求對王某損傷機制進行鑒定分析。
2018年1月6日,對王某進行法醫活體檢驗:發育正常,體型偏胖。額部正中見0.3×0.3cm擦痕,頂部右側見3.0cm擦痕;枕部分別見2.0×1.0cm、0.8×0.5cm擦痕。右腰部見弧形、片狀擦挫傷并皮瓣形成,皮瓣排列方向為從上至下,大小約12.5×12.0cm;右乳頭下至右中上腹部見類似擦挫傷,大小約20.0×5.5cm;右下腹部見散在不規則擦傷,大小約18.0×15.0cm。左腕關節稍腫脹,活動受限。左膝關節外側見5.0×0.5cm擦痕,無明顯方向性;左脛前見1.3×0.5cm擦痕;右膝前側分1.5×1.0cm擦挫傷;右踝關節活動受限。
胸部CT提示:右側第6肋腋前線處骨質斷裂,斷端向內凹陷,左側第5-7肋腋中線處骨質斷裂,斷端向外凸出;左腕關節X片提示:左橈骨遠端橫行骨折,斷端無明顯移位;右脛腓骨X片提示:右內踝橫行線形骨折,斷端無移位。
委托方提供監控視頻資料顯示2018年1月3日00:00-00:28,王某上身外著羽絨服,下身外穿牛仔褲,被3名男子追打,后在斗毆過程中摔倒,其中兩名男子繼續用拳腳擊打王某頭部。三名男子逃離現場后,王某俯臥于馬路上,雙手握持手機,疑似撥動手機鍵盤。約12:13分時,見一輛小型越野車從某小區駛出,左轉過程中車輛右側前后輪從王某下肢至胸腹部碾壓駛過,期間王某身體有翻滾,車輛行駛大約5米后停車。
王某頭面部損傷多系他人毆打所致;胸腹部損傷、左側橈骨骨折及右內踝骨折多系交通損傷形成。
交通損傷主要發生于交通事故中的碰撞、碾壓、刮擦和拖拉、翻車、墜車等,損傷原因不同,其損傷特征也有所差異[1]。一般情況下,不剎車碾壓,受害人皮膚上留有輪胎凹面花紋印跡,有時可形成中空皮下出血性輪胎花紋印跡。但傷者體型偏胖及衣著較厚時,可緩沖部分能量,使體表損傷減輕且難以形成輪胎印跡。
本例損傷范圍廣,程度輕重不一,其中頭面部損傷形態不規則、無明顯方向性,不能反映某類致傷物特征,也不具有典型機動車致傷特征,結合視頻資料,王某頭部未與機動車發生接觸,而抓扯、毆打可形成上述損傷,故排除交通損傷。
其損傷以右側為重,主要集中在右后側腰背部,呈片狀擦傷伴皮瓣形成,相應部位前側也呈條、片狀擦傷,但方向性不明顯。左右肋骨骨折部位和斷端方向不一致,右側第6肋骨折位于腋前線,斷端向內凹陷,左側5-7肋骨折位于腋中線,斷端向外凸出。機動車碾壓過程中車輪滾動與軀體摩擦及擠壓可形成上述體表損傷,擠壓及撞擊則造成右側胸廓變形,而導致肋骨向內凹陷、骨折,右側胸廓受擠壓過程中,胸腔內壓增大,可傳遞至左側,導致左側胸腔壓力也增大,向外膨出,肋骨因變形導致骨折。
交通事故損傷最常見于四肢損傷[2]。本例左橈骨遠端骨折,而體表無損傷,其損傷無特異性。視頻資料顯示,王某倒地后,左手仍能繼續活動,且未見左上肢被毆打,故分析系交通事故的附加損傷。雙下肢體表損傷為雙側分布,范圍較廣,且均為小片狀擦痕,致傷物接觸面特征不明顯,也無典型碾壓傷特征,結合視頻資料,考慮系車輛碾壓過程中,體位發生改變與地面摩擦所致。視頻中顯示王某在摔倒前逃跑時雙下肢步伐一致,無右下肢因疼痛而奔跑不能的表現,故排除交通事故之前造成右內踝骨折。其骨折形態為橫行線狀,考慮系碾壓過程中,肌腱、韌帶劇烈收縮所致。
交通損傷是法醫學鑒定中較常見的案件,當非典型交通損傷與人為鈍性外力打擊傷并存時將難以鑒別。故對于此類案件的法醫學鑒定,應仔細詢問當事三方事件發生過程,若有旁人目睹事件經過,更能反映事件真實性;在法醫學檢驗過程中,應全面仔細檢查損傷的分布、特征、程度,根據損傷特征推斷其形成原因,對于非典型的交通損傷,現場資料極其重要,特別是視頻資料可以為鑒定提供參考依據。本例損傷均不具有特異性,故結合視頻資料做出上述鑒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