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內蒙古大學法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西漢使者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建立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起于東亞,途經中亞和西亞,連接亞、歐、非三個大洲,不僅是橫跨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也是連接東西方的文化橋梁。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愿意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稱為“一帶一路”,這是一個結合歷史淵源,傳承和發揚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古絲綢之路精神。
近年來,世界經濟呈現分化趨勢,發達國家的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抬頭,使得現行全球貿易治理機制無力維護國際市場的開放,再加上全球貿易治理機制自身存在的缺陷,如多邊貿易體制缺乏公正性,區域貿易協定不斷涌現,非正式制度安排缺乏法律的約束力等,導致其所界定的利益分配格局越發不合時宜,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政府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潮流,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引領全球貿易朝著更加自由、開放、共贏的方向發展。
2017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演講中提到,四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到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也在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會議上有所體現。具體來說,在政策溝通方面,中國已與俄羅斯、英國、東盟、哈薩克斯坦、越南、土耳其、蒙古、波蘭等國實現國家倡議對接,在貿易往來方面,中國已對“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間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在融資方面,我國專門設立絲路基金,目的是直接提供資金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也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服務,使“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充實的金融網絡。中國愿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繼續加強合作,爭取“一帶一路”倡議目標的早日實現。
豐碩的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開創了國際合作新模式,為全球貿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推動國際貿易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轉型。“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沿線各國的共同努力,我國應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尊重彼此主權和制度的前提下,統一發展思想,釋放發展潛力,實現共同發展,共享發展成果。我國將要向絲路基金新增1000億元人民幣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計劃在2018年11月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種種舉措表現出中國推進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決心。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將會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也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涉外法律糾紛也不斷涌現,在民商領域,合同糾紛、投資貿易爭端、遺產繼承、婚姻、家庭等案件類型多樣,在刑事領域,海盜、販毒、走私、暴恐等犯罪案件頻頻發生,又由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給涉外法律糾紛的解決帶來諸多困難,存在的問題及具體建議如下: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民商事交往日漸頻繁,因平行訴訟帶來的問題愈加突出,國際上我國主要通過與相關國家締結雙邊司法協助條約解決平行訴訟問題,從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可以看出,我國針對平行訴訟問題的解決方式不一致,而且還存在一定的沖突。國內立法也沒有對平行訴訟作出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15條和第306條涉及如何解決平行訴訟問題,從法條可以看出,在平行訴訟問題上,我國更多的是要保護本國當事人的利益,這種過分偏袒本國當事人的做法,勢必會損害中國在國際上的司法形象,也不利于中國促進與他國進行民商事交往。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沒有明確的依據,涉及平行訴訟的具體解決程序成為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這會使涉外民事案件的解決具有不確定性,影響中國法院的國際認同感。
平行訴訟問題的解決,最關鍵的是各種利益的協調,這種協調不僅需要法律條文的規定,還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就需要法官發揮能動性,立法規定的一般性和實際案件的具體性之間的差距需要由法官來補足。法官應淡化司法主權觀念,對于滿足一定條件的涉外案件可以裁定中止訴訟,如果外國法院的判決能夠得到我國法院的承認和執行,我國法院應作出終結訴訟的決定,否則法院將作出恢復訴訟的決定。平行訴訟問題的妥善解決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司法合作,從而充分保護當事人的權益。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66條規定,在我國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糾紛屬于我國人民法院專屬管轄的涉外民事案件。以上三類合同糾紛,中外雙方當事人不能通過協議排除中國法院的管轄,即便協議中有相關約定也無效,這樣的規定會使計劃在中國投資的外商心存疑慮,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權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寬泛的涉外專屬管轄權范圍不利于外資的引進和外資企業的設立。
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中的重要內容,在倡導“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我國每年吸收大量外資,并將處于常態化趨勢。國務院于2017年8月發布《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強調要進一步減少外資準入限制,包括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我國對外商投資的限制越來越少,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所以,在我國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糾紛、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糾紛已沒有必要再列為我國法院專屬管轄。
案例指導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在人民法院工作中起著統一法律適用、提高審判質量、維護司法公正等重要作用。最高院通過發布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典型案例,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規范下級法院審判類似案件要類似處理,有利于解決“同案不同判”問題,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法律制度各異,語言多樣,涉及法律糾紛各樣,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不同的法官遇到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作出不同的處理。所以,為了公正合理地審判“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案件,增強類似案件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應建立新型案件和重大疑難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層級匯報制度,最高院應及時收集和整理,統一發布從全國涉外案件中挑選出的具有代表性案例。另外,法官要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實際情況,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提高適用外國法律的能力,從而公正高效地解決涉外法律糾紛。
根據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10條的規定,外國法查明主體是人民法院、仲裁機構或是行政機關,當事人有選擇準據法的權利,但應當提供該外國法律,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查明外國法律的能力是有限的,因當事人提供的外國法律不全面,將直接導致裁判結果有偏差,這既不利于當事人的權益保護,也是司法資源的一種浪費。所以,人民法院要充分尊重當事人選擇準據法的權利,同時也要起到監督和輔助的作用,保證法院依據當事人提供的法律能夠作出公正的裁判。“一帶一路”涉及近65個沿線國家,其中包括12個陸地國家和53個海洋國家,倡議各地法院在解決相關國家涉外法律糾紛時,要考慮沿線國家的文化、制度、法律背景的差異,然后依照《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及其司法解釋,準確適用外國法律,充分保障中外當事人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并沒有一部憲法性法律對國際條約在我國的適用問題作出統一的規定,而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涉外案件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為了處理好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關系,各級法院要認真研究我國與沿線國家締結或共同參與的有關貿易、投資、金融、海運等國際條約,遇到新型或是復雜的涉外案件,法官要積極主動參考最高院的指導性案例以及吸收他國有益經驗,增強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我國適用的統一性和穩定性,提高我國法院裁判的國際公信力。
當事人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裁判的,法院應依據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是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可以裁定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律互惠”變成了“事實互惠”,即外國法院判決在我國得到承認和執行的前提是該國法院存在承認和執行我國法院判決的先例,如果僅考慮兩國之間是否存在先例,那么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愿意主動承認或執行對方國家的判決,長期下去,勢必降低司法效率,影響外國當事人對中國法院的信任。
最高院在《若干意見》中明確“要在沿線一些國家尚未與我國締結司法協助協定的情況下,根據國際司法合作交流的意向、對方國家承諾將給予我國司法互惠等情況,可以考慮由我國法院先行給予對方國家當事人司法協助,積極形成互惠關系。”該條規定體現了我國法院積極、開放、包容的心態,倡導主動與沿線國家開展司法合作,擴大國際司法協助合作的范圍。各級法院在適用互惠原則時,要以保護當事人訴訟利益為主要目的,而不是采取報復性措施。另外,要主動確認存在互惠關系,淡化司法主權觀念,積極營造互通、互惠、互利共贏的司法合作關系。
截至2016年5月我國已與67個國家締結司法協助條約,但對外已簽訂的國際條約多為原則性的條款,散見于各部門法和司法解釋內,可操作性低。另外,簽約主體多為與我國有著友好政治關系的國家,為了給“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我國應繼續開展對外法律交流與司法合作,推動中美、中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工作穩步進行,早日締結雙邊司法協助條約,充分保證我國與沿線各國的民商事交往順利進行。
“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實施已為中國倡導構建新型國際規則打地下了基礎,中國應順勢而為,拓寬與沿線國家司法交流的渠道,密切關注相關國際法的發展趨勢,率先把握國際規則制定主動權,完善涉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公約、國際規則以及涉外法律制度,增強外國當事人選擇在中國法院訴訟的信心,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司法領域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我國司法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打造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法治環境,是一項需要時間探索的長期工程,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者,理應在全球治理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為全球貿易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以司法制度作為基本支撐和保障,是保證“一帶一路”倡議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各級法院應該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指導下,依法行使司法管轄權,淡化司法主權觀念,將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擺在首要位置,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權威。“‘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我國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開放合作,與沿線國家合力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