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G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和黃土高原西部過渡的三省結合部,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系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藏族占總人口的54.2%。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突顯,藏區的社會面臨新的挑戰,藏區刑事司法工作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機制創新和體系完善指明了方向。本文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G州檢察機關長期以來辦理普通刑事案件工作進行總結,分析了藏區普通刑事案件發案的特點、規律以及影響案件發案率的各種因素,并結合實際對今后藏族地區預防普通刑事案件提出了建議。
據資料反映,2016年至2017年間,G州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各類普通刑事案件440人,審查起訴858人。其中2016年批捕238人,審查起訴409人;2017年批捕202人,審查起訴449人。從辦理批捕、起訴案件數量來看,2016年至2017年之間G普通刑事案件基本保持平穩態勢。以2017年為例,辦理盜竊等侵犯財產案件181人,辦理交通肇事、危險駕駛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142人,辦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案件53人,辦理尋釁滋事等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案件46人,辦理合同詐騙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案件14人。
(一)案件以傳統的自然犯為主,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較少。2017年的統計數據表明,G州普通刑事案件主要集中在盜竊、故意傷害、交通肇事、故意殺人、危險駕駛等罪名,占2017年起訴案件的83%。而在這幾種高發犯罪中,盜竊等侵犯財產案件的比率高達40%。合同詐騙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僅占3%。
(二)因民族或地方習俗引發的案件占一定比例。G州特有的民族習俗、傳統地方習俗是影響犯罪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如在藏區佩帶刀具既是牧民的生產工具又是生活用具,牧民有隨身攜帶刀具的習俗,增加使用刀具的幾率,極易誘發刑事犯罪。農牧民群眾中存在酗酒的陋習,由此引發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等犯罪比較常見。
(三)犯罪嫌疑人接受教育程度低,大多無固定職業。據統計,800多名犯罪嫌疑人中,小學、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者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總數的約四分之一??梢姀氖芙逃潭葋砜矗缸锵右扇宋幕潭绕?,為文盲或半文盲,或未能完整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而中途輟學。從職業上看,上述犯罪嫌疑人中無業人員與務工人員占絕大部分,捕前系農、牧民身份的居多。這些無業人員因找不到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四處游蕩,生活無著落,極易滋生犯罪念頭。
(四)暴力型犯罪突出。G州普通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因尚武好勝的民族性格、受教育程度低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法制意識淡薄,對人際矛盾以簡單、粗暴、極端的方式處理,由此引發一系列暴力型犯罪案件。主要表現為:一是在環境較為偏遠閉塞的山區、牧區,村民之間因相鄰關系糾紛,普通人際關系矛盾激化而發生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二是在鄉村,因婚姻、家庭矛盾得不到及時、有效調解而導致矛盾升級,最終演變為惡性刑事案件;三是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青少年因未接受良好教育,無固定職業和收入,又受到城市中一些不良生活方式誘惑,為滿足私欲鋌而走險而實施的搶劫、搶奪等刑事犯罪案件。
(五)刑事和解較為普遍。刑事和解是一種以協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案件解決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后,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達成和解的途徑主要是經“民間調解”后達成和解,藏民們改變了以往的“血親復仇”,越來越重視民間調解。實踐證明,藏區民間調解在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隱患、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問題突出??傮w來說,我國藏區與全國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社會發育程度低,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低,迫切要求加快發展的愿望與落后的生產力現狀以及由此造成的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矛盾日漸突出。因貧困而引發的犯罪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一些經濟貧困的農牧民群眾,不愿通過正當勞動賺取薪酬,而以違法犯罪手段實施的“兩搶一盜”案件。二是因人際之間的經濟利益糾紛而引發的刑事案件,案件當事人為維護自己微小的經濟利益,不惜采取犯罪手段解決沖突,最終雙方均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些案件背后折射出的是貧困滋生犯罪這一深層次社會原因。
(二)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程度較低。在藏區,受落后的教育觀念,薄弱的經濟基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匱乏,教學能力低。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導致了參與社會競爭時能力的欠缺,致使這些人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缺乏固定經濟來源而陷入貧困,繼而引發物欲型犯罪。
(三)現代法治觀念淡薄,法律威信尚未完全樹立。現代法治觀念倡導“依法治國”,即遵循和崇尚法治。而在藏區,一方面,長期的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廣大藏族群眾接受正規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理解法律概念、接受法律觀念、主動運用法律手段維權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藏族刑事習慣法影響深遠,在歷史上形成了佛教寺院及活佛、高僧大德對社會矛盾的調解、裁判機制,習慣法和現行法律之間的沖突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廣大藏族群眾心理上對國家司法機關定紛止爭作用的認可度不高。
(四)藏族文化習俗與現代法制觀念的沖突客觀存在。如依據藏族習慣法,命案發生后,由加害方賠償“命價”,且驅逐加害方的妻兒,在一定期限內不準滯留在本村,否則可能引發被害方家屬“同態復仇”。再如,命案發生后,被害方家屬可糾集族親持械前往加害方家里,對加害方住宅進行打砸,通過這種方式維護家族尊嚴,發泄私憤,以示懲罰。藏族習慣法觀念在藏區群眾中影響較深,但這些觀念無疑是和現代法制劇烈沖突的。此外,隨身佩戴刀具、酗酒等陋習,以及傳統婚姻習俗中與現代婚姻法觀念相沖突的部分習俗,也易引發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犯罪。
(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推動藏區法制建設,減少刑事案件發案率,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保障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權是基礎性條件和根本途徑。2015年中央扶貧工作開發工作會議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首先,要繼續加大對藏區經濟的支持力度,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其次,要認真貫徹國家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堅持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要不斷完善藏區社會救助體系,切實解決廣大農牧民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民生問題,緩和貧困弱勢群體生存壓力,避免因民生問題引發刑事犯罪。
(二)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要多措并舉促進藏區教育事業發展,全面提高農牧民文化素質,通過加強教育使他們獲得優秀的社會競爭力、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最大限度的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降低刑事案件發案率。爭取和落實對民族地區教育的傾斜政策,執行好免費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全力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提高漢藏雙語教材和教學資源開發應用水平,加快雙語教育發展;加快職業教育改革步伐。根據藏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市場需要,指導中專職業學校面向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設置專業,面向農牧民群眾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讓他們具備一技之長。
(三)強化普法教育。要根據藏區文化特點,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探索雙語法制宣傳的新路子。要選擇切合民族地區實際,貼近廣大民族群眾生活的典型案例匯編成冊,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樸素的法制觀念,以案釋法,引導群眾自學,擴大法制教育的范圍;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要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既要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開展,又要緊密結合少數民族工作特點進行;藏區的司法機關要深入基層廣泛的開展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利用“送法下鄉”、“法律宣傳日”等活動,從實際出發,認真制定符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的活動方案,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確保實效。
(四)司法中要尊重少數民族法律文化傳統。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法律文化傳統,在司法過程中既不能一味遷就、保護落后,也不能一味的靠法律強行改變民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刑事司法工作,并且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刑事法制的完善,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法制觀念。對藏區法律文化傳統中具有人類普遍價值觀、符合現代法價值、有利于推動民族法制建設的合理因素要充分利用,合理吸收。如引導民族宗教人士在刑事調解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解決打架斗毆致人傷害引起的經濟損失賠償問題;對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腐朽觀念,陳規陋習,司法機關要通過辦理案件,切實將“公平正義”的理念體現在執法、司法活動中,對牧民群眾正面引導,使他們能自覺地摒棄舊觀念的影響,自覺依靠國家現行法律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