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依法治國的重要衡量標尺之一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正如十九大報告中向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一個良好的裁判要從偵查、起訴至審判的每一環節都以明確的證據標準進行法律層面的事實核定,真正做到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檢驗,保證裁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落到實處。嚴格貫徹罪刑法定、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等基本刑事法律原則,確保庭審過程中在符合證據規則的基礎上有效地查明案件事實,保障原被告雙方的訴訟權益,真正使每個案件都得到公正裁決,發揮庭審應有的決定性作用。發揮法律“定爭止紛”的社會價值,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
發揮庭審在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關鍵在于建立以法官為主導,控辯雙方相互辯論、質證的對抗模式,確保審判在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中處于核心地位。庭審環節在裁判案件中的決定性作用指的是以審判標準為中心,提高偵查、起訴環節關于案件事實和有關證據認定的標準。以原本的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訴訟結構基礎上,落實法庭審判環節的終局裁斷功能并對于法庭審判之前的程序進行引導與制約。從源頭上改變過去錯誤的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格局,禁止某些認定事實不清、相關證據不足的案件直接進入起訴、審判程序,在環環相扣的司法活動中真正做到節約公共資源,優化人員崗位配置。提升公檢法三機關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公正公開的態度規范法庭審判工作的實質化、有序化、標準化。刑事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線,落實法庭審判環節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有效查明犯罪事實、準確適用法律,為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審判是定罪量刑的重要階段,要切實保障辯護律師會見被告人、查閱案卷材料的權利,在庭審中給與律師發揮辯護作用并進行舉證、質證、辯論的有效空間,達到控、辯、審三方良性互動的效果。為實現審判階段辯護全覆蓋,必須將律師辯護程序倒推至偵查和起訴階段,使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在刑事訴訟的全程都得到其應有的法律幫助。為使律師辯護權得到充分行使,司法行政部門特別必須積極協調公、檢、法機關,強化機關公務人員對于律師辯護權的正確認識,從而有效地在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落實對于律師執業工作內容的保障。以查閱相關案卷筆錄、參與庭前會議、非法證據申請排除、庭審過程辯論質證等方面落實法律對于律師工作的措施保障,以期充分發揮律師的辯護作用。保障律師的執業權利其實質是在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人民的權益與信念、法律的尊嚴與秩序、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預審卷宗的研判和證據材料的效力問題,實踐中間案件的繁簡分流程序化,從制度上保障法官、檢察官有精力實現普通刑事案件審理程序的庭審實質化。庭審實質化的基礎與前提是要保證落實非法證據的排除工作與法庭事前的調查工作,推進完善庭前會議環節,確保符合法律要求的訴訟證據在法庭出示、案件基本事實在法庭查明。除開客觀的證據審查內容,訴訟環節的各類參與者如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等的出庭作證制度是法庭辯論的內容基礎和公正審判的切實要求。在充分考量和討論各方證言、主張、觀點和意見的前提下,使得出示訴訟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發表控辯雙方意見發表、宣布裁判結果都發生在法庭審判過程中。
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是通過法庭審理的程序公正實現案件裁判的實體公正,強化以法律檢驗為依托的實踐辦案理念。要盡快出臺統一的證據標準指引,偵查、起訴環節都應嚴格參照裁判要求和標準認定相關證據,審判環節裁定犯罪要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加快建立健全政法大數據辦案系統,推廣應用人工智能辦案輔助系統,進一步加大案件繁簡分流工作力度,切實提升辦案質效和公信力。
通過開庭的形式,在控辯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對指控被告人有罪的證據,逐一舉證、質證。“以審判為中心的前提必須是公檢法三個機關按照各自職責,相對獨立地行使職權。以前三家存在協商辦案的情況,忽略了每個階段各自應當獨立履行的職責。其實,最核心的是法院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能夠為實現司法公正提供堅實的后盾,更能夠為改變司法行政人員的工作思路,實現法律實踐的罪責統一、政法機關的監督制約、社會治理的公平公正、人民生活的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