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弋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2
在人類歷史上,公平正義一直是人們探討不止的一個話題。幾千年前,古代埃及就對社會公平正義進行深入的探討,并且以詩歌的形式體現出來。詩歌的內容主要表達了對人類追求公平正義自由的支持和歌頌,也表達了對領導者維護公平正義的愿望。從詩歌中可以看到,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渴望能夠得到領導者的公平聽審,可見程序正義的理念自古有之。這首詩歌正是《看得見的正義》這一書中的序言,充分表達該書著作者的思想追求。
從著作的性質來看,《看的見的正義》屬于法學隨筆,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先生所著。這本書主要結合當代司法現狀,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公平正義不僅是留存于每個人心中的信念,還應該通過具體的途徑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而《看得見的正義》這一書名正表達了這種理念。從這本書的題目和序言就可以對全書的思想精髓進行領會。陳瑞華教授為了使當代司法改革中的問題分析更加透徹,特別對司法程序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探討,著重從公平性和合理性這兩個角度出發,對一些具有缺陷的司法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但是在閱讀和學習中能夠看到,作者對于司法程序中存在問題的批判,并不等同于對我國司法制度的批判,而是通過對各種現實問題的反思,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同時對程序正義這一理念進行宣傳,使我國的法治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但正義為什么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呢?首先,正義的概念是模糊的。正義毋庸說是法律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什么是正義?正義這一概念自古有之,無關于社會階層的高低,所有人都對正義有著篤定的認知。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相應發生改變,因此正義的概念也不斷改寫。由此來看,自古以來正義就沒有固定的標準,而是根據人們思想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例如我國自古以來認定“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廢除死刑也逐漸成為司法界探討的焦點話題。又例如“安樂死”這一概念的提出,其合法性受到社會的熱烈討論。再之,實體法的規定在不同的案件中,不同的環境下,于不同法官的解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法律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而追求正義的人們要求得到公平、公正的結果。那怎樣才能公平呢?我認為,僅靠實體正義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實體正義往往本身就不確定。所以,人們就要求有一套確定的程序規則來約束權力的濫用,保護正當權利!法官的回避重要的不是該法官會偏私,枉法裁判,而是為了不給當事人懷疑結果的公正性。
在司法審判過程中,程序正義的實現有其獨立的意義,而這一意義可以通過上述的分析得到概括性的總結。具體來看,程序正義的獨立意義指的是一種相對自由意識的表達,即國家司法機構作出裁判時或裁判后,無論裁判對結果對于當事人是否有利,都應該保障當事人針對自身問題表達訴求、理性協商的權利,因此參與案件的當事人是具有理性人格和自主人格的,在司法裁判中有權參與整個裁判的過程,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的自由意志,對裁判結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疑議。而負責裁判的機構需要根據當事人提出的疑議,從法律和司法程序的角度進行論證,從而證明本次裁判是否公正合理。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接受裁判結果的當事人具有多重的角色,既是裁判過程的協商者,也是被說服者和辯論者,同時其作為一個獨立人的人格和尊嚴得到充分尊重,這種程序正義能夠使參與裁判的雙方都能夠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從而發自內心的接受裁判的結果,也有利于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權威給予認同和信服,而這整個司法裁判的過程,就是將正義具象化的過程。雖然法庭上的雙方當事人處于對立地位,但是從司法程序和國家法律的層面而言,二者的利益得到同等的尊重,由于雙方能夠在司法審判中得到同樣的公平感受,因此對判決的成果也會更加信服。這種程序正義能夠有效維護法律的權威地位,并且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法治程序氛圍,從而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
讀陳瑞華的《看得見的正義》就好像讀一本西方法學史的宏偉篇章,“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無救濟則無權利”等二十多個法律格言是其骨架,共同構筑出作者弘揚程序正義的精髓所在。作者面對中國長期存在著的“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文化,呼吁國家對程序正義的觀念進行引入,從而強化國人對法治程序的認同感,轉變傳統的固化思維和價值觀,使我國法治建設得到更好更快發展。
幾年司法實踐中種種活生生的現實在不經意間不斷地沖擊著我的視覺和感知。當我對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感到困惑之時,陳瑞華先生《看得見的正義》一書令人掩卷深思,感悟良多,啟迪很深,真有書閱盡而味無窮之感。路漫漫其修遠兮,實現程序正義的路還很長,只有千千萬萬法律人的努力,才能讓正義被世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