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煜麟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上海 201400
在現行的民法總則中,對于自然人和法人的問題涉及比較少,關于法人的分級劃分也有所不足。對這些法人進行分類定義,可以體現出他們在民事行為中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因此筆者認為這部分內容是不可或缺的。首先,關于自然人的說法歷來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這個詞不僅法學界經常用,其它社會科學也有這個提法,這就讓人們在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當然在法學領域,自然人顧名思義就是自然狀態下的個體,擁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法人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通常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活動領域,其中包含著多個自然人。
在法人的分類上,學界的看法也頗多并且都有著各自的道理。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先將法人分為公、私兩個大類,再其下還可以細分為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再根據其是否盈利劃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這種看法在對法人進行劃分時,根據法人的屬性進行了細化,這種細致的劃分有利于相應條款的適用,得到了學界專家的廣泛好評。而在現行的民法總則,將法人分為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四個大類。從這個劃分不難看出,民法總則主要將注意力放在了法人的營利性上,然后再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文。這種做法也有著極強的針對性,并且在我國已經有多年的實踐經驗,相關的理論也比較成熟。
債權作為民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傳統民法中債進行討論時就繞不開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這兩個問題。在此前的民法通則具體應用中,由于缺乏合同法等現代法律的參考,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在當時缺乏重視,只是在法則中一筆帶過。但是隨著我國民事生活復雜化,宜粗不宜細的立方方針已經不適用當下發展的環境,求變已經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對于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的條文設計首先要嚴謹,同時在結構的安放上也應該引發大家的思考。
眾所周知,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是我國傳統民法理論中債的發生原因。那么在結構的安放上理應處于“債法”的體系下,但是民法總則中并沒有“債法的分則”,對于“債法總則”的編寫也處于討論階段。這就令這兩項條文只能安放于總則之中,這種做法雖然確保了法律條文的健全,但是在結構上不免有些不規范。此外,在民法總則中關于這兩項制度的內涵也不夠豐富。根據我國近些年的司法時間來看,民事行為中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且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新時期司法的需要都倒逼這兩下制度不斷完善。筆者建議,在民法總則中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制度應該進一步明確,通過細化的方式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
訴訟時效問題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當事人沒有積極的使用權利,而當有效期過后,義務人可以此為不予履行的制度。這項制度是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設置不同的訴訟時效以督促義務人積極的行使自身的權利,對促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在肢體損傷、假冒偽劣產品、財物遺失等現象,在短期內能夠有效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在取證上也比較簡單,因此在民法通則中規定其有效訴訟時效為一年。但是這種制度也有著先天的缺陷,即訴訟時效屆滿之后,義務人拒絕履行義務則給權利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在民法總則的制定中,如何在督促權利人與保護權利人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就成了學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我國的法學體系以及法律制度中,德國法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這是從清末時期就遺留下來的理論傳統。誠然,德國法在法律體系的建構上十分優秀,也是大陸法中的優秀代表。但是民法總則在制定與施行過程中,一味的生搬硬套肯定是不恰當的。首先,在民法總則具體條文中對德國法進行借鑒是很有必要的。德國民法對法律行為的設計以及邏輯性都可圈可點,而我國法學理論尚不完善,法律提攜也不健全,適當的運用“拿來主義”對我國健全法律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其次,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在借鑒的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將具體的法律條文分則與我國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得出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法律制度。最后,民法總則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固然重要,但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才是制定的根本立足點。比如在德國法中就有真意保留和戲謔等制度,這些內容不過是法學家們的邏輯思維產物,于現實而言無益。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的基礎,在民法總則的完善與落實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我國的現實需求。并且在司法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和完善相關的理論,積極的提升民法總則的完整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