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應才 李曉琳
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法院,福建 南安 362300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長期司法實踐過程中所堅持的重要制度,更是人民民主專政在司法領域中的重要體現。李擁軍教授指出:“在國家的視野中,人民陪審是一項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政權就是要洗手人民來參加各項事業的管理,當然人民司法也不例外。”①司法的終局性要求法官必須具備極高的專業知識、審判技藝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但作為一個個體所能經歷生活經驗、掌握的專業知識是具有局限性的。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能夠彌補法官在特定領域、特定經驗上的不足,能夠讓司法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提高人民參與司法的熱情。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越性毋庸置疑,但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種種問題。2014年全國鋪開了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進一步擴大了人民陪審員隊伍,使得更多的民眾參與到了司法過程之中來。但從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后,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陪審員結構中存在著精英化趨勢,即高學歷、“優質”工作所占比例遠遠高于普通群眾的比例。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我們必須警惕這種現象的進一步擴大。
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中規定,“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級法院在選任人民陪審員時,及其注重人民陪審員的學歷背景,出現了個別法院高學歷的陪審員比例占90%以上。當然,高學歷人員并非必然是精英,但高學歷的要求導致了個別法院在選任之時忽視了陪審員的廣泛性、代表性等特色,一味的追求陪審員的學歷,人民陪審員選任上僅少數年齡較大、群眾權威較高的公民進入了陪審員的隊伍之中。不僅如此,陪審員隊伍中,行業結構也存在著精英化現象。在部分地區的法院,陪審員比例中,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人員(含退休干部)占據著絕大部分的比例,其次是企業管理層人員,僅有少數來自進城務工人員、農民等。陪審員來源行業結構日趨精英化,而學歷較低、工作普通的群眾所占比例日益減少。警惕人民陪審員隊伍精英化,并不是拒絕精英進入陪審員隊伍,而是必須擴大精英階層外的其他民眾進入陪審員隊伍。社會生活中,精英階層的人數必然遠遠少于非精英階層,精英階層的人員的社會閱歷、經驗準則、知識結構并不必然能夠在非精英階層中適用。因此,司法過程必須將非精英階層同等的納入陪審員隊伍之中,實現司法的民主化。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司法領域中,每一個公民都應當享有成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履行人民陪審員所應當履行的義務。過高的人民陪審員設置標準,必然過濾了絕大部分普通群眾。從政治層面上說,人民陪審員制度設置是一種政治智慧的體現,不僅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在司法領域的體現,也是權利制衡的一種表現。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要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普通公民參與到司法領域中來,是司法民主的重要要求,也是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體現。從政治憲法學角度上看,任何人不能因為學歷、職業、民主、性別等而被剝奪成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運行之中,部分法院曲解了關于人民陪審員選任條件的要求,過于重視陪審員的職業、學歷等,導致陪審員隊伍精英化過于明顯。黨中央已經注意到陪審員隊伍存在著種種問題,面對陪審員隊伍精英化現象的呈現,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授權決定,在全國10各省市區50多家法院開展人民陪審試點工作,通過了《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2017年又通過了《關于延長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期限的決定》。改革人民陪審員選任條件突出了“一升一降”的標準,降低了人民陪審員的學歷要求,提高了人民陪審員的年齡標準。明確了原則上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28周歲的公民,原則上都具備擔任陪審員的資格。也明確了應當主義吸收普通群眾,兼顧社會各階層人員的結構比例,實現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以期通過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提高擴大司法的民主性,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在司法領域的作用。
人民陪審員隊伍精英化現象的客觀存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1、學歷要求是首要原因。《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中明確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必須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各級法院在選任陪審員之時,必須遵循該決議的規定。事實上,部分法院也期望通過提升人民陪審員的學歷,來促進司法審判的公正性,為法官的裁判提供專業性的意見。特別是在專業領域,法官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通過與具備專門知識的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可以有效地化解法官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因而,在選任上,也傾向于選任學歷較高的人員。2、備選來源的局限性。各級法院在人民陪審員增補之時,通常會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發函給各個機關單位、企事業等單位公布增補信息。普通民眾較少能夠獲悉或者較少關注人民陪審員增補信息,再加之陪審工作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耽誤工作,導致普通群眾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參與到人民陪審員的增補之中來。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領導層等精英階層或許信息能力較強,且有所在單位推薦。在備選陪審員之中,精英階層占據了大部分。3、人民陪審員尊榮感的缺失。人民陪審員在組成合議庭的案件中審理過程中享受著法官同等的權利,履行同樣的義務。陪審員僅就獲得少量的陪審費用、交通費等,而對于陪審員的精神上的尊榮感卻難以得到滿足。事實上,對于收入較低的人群來說,如果陪審員能夠擁有較高的尊榮,是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由于也難以在陪審過程中獲取相應的尊榮感,普通群眾也較少的主動參與到陪審員增補過程中。4、普通群眾未能夠正確認識人民陪審員的政治意味。人民陪審制度是普通群眾參與司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某種程度上看,可能是唯一的途徑。但基于對該制度缺乏正確的認識,誤以為人民陪審員條件設置過高、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等而不敢參與、不愿意參與。
“試圖以人民陪審員制度實現司法民主,其前提是陪審員遴選范圍具有足夠的廣泛性,被遴選的陪審員具有足夠的代表性。”②人民陪審員隊伍整體精英化背離了人民陪審員設置的初衷,但人民陪審員隊伍并不否定精英化人才,而是在某些案件中期待專業人員的加入。在精英化與大眾化之間,必須尋找到一種良性平衡。1、必須要有精英化人才進入陪審員隊伍。人民陪審員隊伍需要的是具備專門知識的精英化人才,如專利代理人、醫生、鑒定人才等。在特殊疑難案件中,專業性人民陪審員可以就案件事實認定上為法官提供更加準確的案件,彌補法官在特定知識領域的缺失,能夠較好的促進案件的審理。專業性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可以由專業協會、單位推薦或者個人自薦,以所在法院審理過程中所需要的專業性人才需求方向,選任陪審員,建立專家陪審員隊伍。2、必須保證普通公民能夠進入陪審員隊伍,且占絕大部分比例。《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規定了試點法院在在符合學歷跟年齡要求的公民中隨機抽選。這個突破性的試點方案就是為了擴大人民陪審員的來源范圍。從符合條件的當地選名中隨機抽選的人數為員額法官的5倍。基層和中級人民法院應當在建立人民陪審員名冊時,避免從候選人員中挑選精英化人才,而是必須保證普通群眾能夠進入到陪審員隊伍中來。有學者指出:“只有竟可能多的民眾參與進來,接近司法、接受司法、監督司法的價值一級法律教化等價值,才有可能最大化。(制度價值與效益價值)”③3、提高人民陪審員尊榮感。定期組織陪審員進行專業培訓,針對陪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陪審工作的難點、困難等進行統一登記,各級法院應當就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在陪審員大會上,向全體陪審員說明。應加大人民陪審員經費支持,大幅度提高陪審員待遇。建立法院與陪審員工作單位、區委會、村委會的聯絡機制,發放陪審員工作點牌證,定期選派法院工作人員回訪人民陪審員及其工作單位,進一步增強人民陪審員榮譽感。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運行不僅僅可以讓群眾感受到司法的魅力,感受到司法的公開性、司法的親歷性,更能夠通過該制度回應社會對司法的需求,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司法權威,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人民司法必須堅持,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特色。只有堅持人民司法,才能夠讓人民有機會參與到司法領域。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運行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是司法發展中所遇到的必然挫折,但只要正視這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問題必然會得到有效解決。精英加入人民陪審員隊伍對司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忽視有著更大群體的普通群眾。在人民陪審員選任上,我們既要歡迎精英的加入,但不能一刀切的全體精英化,也要根據本轄區的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普通群眾加入。人民陪審員側重考察的是其社會公德、社會經驗和普通大眾的價值觀等這些基本要求。對于學歷、文化要求這些客觀要素應予適當考慮。適當增加務工人員、農民等普通大眾的人民陪審員比例,每個村莊和社區都應當有人民陪審員代表。讓人民陪審員隊伍更加具有代表性。
[ 注 釋 ]
①李擁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現實困境與出路——基于陪審復興背后的思考.法學,2012(4):11.
②婁必縣.人民陪審員制度民主價值的表達與實踐——_基于人民陪審員身份的實證分析.法律適用,2011(7):101.
③劉方勇.人民陪審員角色沖突與調適.法律科學,20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