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多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破產預重整最早出現于美國,美國對于預重整的稱呼主要有四種表達方式:如prepackaged bankruptcy,pre-packs,prepackaged chapter 11 case,prepackaged reorganization等,臺灣有學者將其翻譯為“預先包裹式重整”,在大陸一般被稱為“破產預重整”或者“預登記”。對于預重整的概念,目前學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于其解釋也各不相同。筆者認為,所謂預重整,指債務人在重整申請前就重整事項進行談判達成一致的一種解決企業困境的模式。
目前在我國破產法中,對于預重整并沒有相應的規定。對于預重整程序,主要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企業破產案件簡易審若干問題的紀要》當中有所規定。該紀要第7條至第10條對于預重整制度進行了簡單的規定。主要對預重整適用的情形,預重整的期限以及預重整的效力和如何與重整程序進行銜接做出了規定。
預重整制度有著其特有的優勢。首先在時間上,預重整制度所消耗的時間較短,具有時間成本上的優勢。其次,預重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鉗制問題的出現。對于債權人個人而言,其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當其余債權人達成一致意見,采取一致行動對集體有利時,債權人個人可能會為了自身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拒絕合作,通過方案。而預重整制度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實踐中預重整與重整程序的銜接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律師事務所為企業的破產預重整提供了法律服務之后,一旦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管理人的選任仍然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因此,預重整中的管理人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成為正式重整程序的管理人。與原有的管理人相比,新選任的管理人并不熟悉之前的程序和內容,因此可能會導致重整程序時間拉長,阻礙企業重整程序的正常推進。使得預重整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信息披露在預重整程序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債權人才能夠對于是否同意預重整方案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美國在其聯邦破產法、證券法以及司法實踐中都對信息披露做了相應的要求。美國破產法1125(b)條作出了要求,需要給每個可能對計劃投票的人都提供“充分信息”的披露聲明,在分發資料之后,才能征集投票人的意見。所謂的“充分信息”指的是債權人或者合理的投資人能夠獲取的,具有足夠的細節,記錄當事人的性質和歷史沿革及債務人的賬簿情況等內容的信息,使其能夠根據內容對計劃作出理性的判斷。雖然美國法律對于充分信息進行了規定,但是可以看出,判斷什么樣的信息屬于充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債務人需請求債權人對預重整方案進行表決,而誰對于預重整方案具有投票權在法律中有不同的規定。聯邦破產法規定具有請求權或者有利益關系的人可以選擇拒絕或者接收方案,而聯邦破產程序規則規定記錄在冊的權利人有投票權。在實踐中,有很多法院認為破產程序規則的規定是無效的,應當以破產法的規定為準。對于債權人或股東接收或拒絕方案的期限,規定了不得是“不合理的短暫期間”。這個期間在美國一般為25天。此外,美國還規定了“直通車程序”,即在預先制定的方案中利益未受到影響的請求權人無需投票,默認為投贊成票。
目前,我國破產法中只規定了破產重整的程序,對于破產預重整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預重整制度的程序、效力的等內容都缺乏法律依據。在實踐中,就會導致預重整程序的使用并不常見。而如何對于預重整的程序就行立法上的規定,目前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可以對破產法進行修改,在重整程序之前增加預重整的內容。另一種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對于預重整制度進行規定。筆者認為,可以先在破產法中對于預重整的程序進行規定,再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對于預重整程序中的具體事項進行明確的規定,例如預重整的適用情形,申請主體,信息披露的范圍、預重整程序的效力等內容。
1、申請主體
對于預重整程序的申請主體,目前國內外大部分學者認為預重整提出的主體應當為債務人。對于這種觀點,筆者較為贊同,理由如下:首先,債務人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企業,保護自身的權益,會比較愿意提起預重整程序。其次,債務人較為清楚預重整程序的整體進展情況,能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交所需的材料。最后,賦予債權人提起預重整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預重整的時間優勢不復存在。因此,申請預重整的主體限制在債務人更具有現實上的可行性,更有利于發揮預重整制度迅捷的特點,挽救具有營運價值的企業,實現破產預防的功能。
2、法院受理
相比于重整制度而言,低時間成本是預重整制度的一項重要的優勢。法院應當在較短的時間內確定是否受理預重整程序,這樣可以確保預重整制度高效開展的優勢,防止因法院受理時間較長造成困境企業情況惡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約司法成本。
3、信息披露
在預重整程序中,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債權人可以通過披露的信息獲取預重整的方案,并對方案進行評估從而作出是否接受方案的決定。筆者認為,對于披露信息的內容,可以參照美國法律及判例的規定,具體包括破產原因,可獲財產清單,公司前景,債權清單,重整方案,管理人及管理費用,可能出現的訴訟情形等內容。
4、批準標準及其法律效力
對于債權人而言,預重整方案生效與否與其利益息息相關。但法院批準是預重整方案生效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應當明確預重整方案在滿足怎樣的條件下,法院應當進行批準。筆者結合我國破產法的相關規定及實踐操作認為,預重整方案在滿足下列情形時,法院可以進行批準:債權人或投資人獲得了真實充分的披露信息,并可以根據該信息作出是否接受的合理判斷;預重整方案得到債權人的通過,未通過的債權人將獲得賠償;預重整程序合法有效,預重整方案經過論證切實可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批準預重整方案,并對方案進行公告。而經過批準的預重整方案應當具有強制性,對債務人和所有的債權人都具有約束力。
預重整程序預重整作為重整的改良機制,能夠很好的彌補重整程序中所存在的缺點和問題,能夠有效解決企業困境,為困境企業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預重整制度的引入,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破產法律的完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我國破產法中引入預重整制度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