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夢曉 段利寧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0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共同構成環境保護的作用對象,但由于二者在產生原因、是否有排污行為、損害后果,以及是否存在確定的受害人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生態破壞行為主要依靠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刑法加以規制。而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方式,環境污染侵權主要依靠侵權責任法加以制約。在眾多民事侵權行為中,環境污染侵權更易造成層次較深、范圍較廣、潛伏期較長的人身或財產損害,因此當前各個主要國家針對環境污染侵權多采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以確保對被害人救濟目的的達成。但在司法實踐中,運用何種方法實現因果關系的推定尚無統一定論。本文試圖借鑒日本在環境污染侵權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探討在我國具有可適用性的因果關系推定方法。
我國首例環境污染侵權訴訟為王娟訴青島化工廠氯氣外瀉致人身傷害一案,在該案中,青島化工廠發生氯氣外溢事件,造成多人氯氣中毒,其中受害人王娟在病情好轉后又被診斷出過敏性支氣管哮喘,但青島化工廠拒絕為此承擔法律責任。法院經審理查明:1、醫學實踐證明人在吸入大量氯氣會引起支氣管哮喘病;2、受害人無支氣管哮喘病患病歷史,且其近親屬亦無此種病史;3、受害人在氯氣中毒后才罹患過敏性支氣管哮喘。據此,法院推定氯氣外溢事件為受害人患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病的原因,即二者具有因果關系。在該案件中,我國法院首次援用并肯定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同時該案還應用了疫學因果關系的相關內容。
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在我國的確立經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規定環境污染屬于無過錯責任的特殊侵權,但并未對因果關系的認定作出規定。1992年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定“在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舉證責任。”2001年發布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其后,《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也作了相同規定。2010年生效的《侵權責任法》進一步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其污染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該條規定首次明確了我國環境污染侵權適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僅籠統地規定該原則的適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應當明確因果關系推定的具體方法和手段,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侵權情形適用不同的判斷方法,以使得問題的解決更符合公平正義理念。
日本早年間環境污染與公害事件頻繁出現,世界八大公害中有四害都發生在日本,因此其政府與學術界普遍重視環境問題,相關理論與實踐都十分發達。與此同時,日本學術界在理論方面進一步研究,法院法官在審判過程中積極論證、適用該原則,使得其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對我國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其主要流行的學說包括疫學因果關系說、高度蓋然性說和間接反證法等。
疫學因果關系說主張應用流行病統計學的方法來對因果關系進行推定。具體以四個條件作為標準:1、該因素早已在該區域內存在,在疾病發生前就曾經發生作用;2、該因素影響的升高與發病率的上升具有正向關系;3、該因素作用的下降與發病率的降低之間也具有正向關系;4、該因素可能造成該疾病發生的理論符合科學、醫學規律。這種因果關系學說以人群患病率為基礎,原告只要承擔被告的行為與患病率上升具有正向關系的證明責任,法官就可由此推定因果關系存在。日本法院在審理四大公害案件時,在判決中均該說作為因果關系的判定標準。
蓋然性說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其提出的背景為德本鎮在研究德國的礦業損害訴訟時提出的。該學說認為:1、對于事實因果關系的舉證,仍然由原告在形式上承擔舉證責任;2、但原告承擔的證明責任只需達到“相當程度的蓋然性”,而被告對該關系不存在的證明程度,需要進一步達到高度蓋然性;3、相當程度的蓋然性為已經超出“疏于明確”的程度,但尚未達到所要求的證明程度。之后蓋然性說又進一步發展出優勢證據說,即因果關系存在的蓋然性大于不存在的蓋然性時,便可認定存在因果關系。蓋然性說有利于對被害人進行救濟,與此同時該學說也較為符合公平正義理念。但由于該學說的適用可能會造成被害人的證明責任被轉換或免除,由此相關責任全部轉移至企業,因此該學說在日本遭到了產業界的強烈反對。
間接反證法最早來源于德國民事證據法,該學說在對構成因果關系的案件事實進行分析時,將案件的因果關系分解成數個要件事實并分別加以考察,若原告能夠證明因果關系鏈條中的部分事實存在,那么在審判中就可以依經驗法則而對其他事實推定存在,由被告承擔該事實不存在的反證責任。該學說主張,由于環境侵權訴訟中的因果關系認定極為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因而如果原告能夠證明因果關系鏈條中的部分關聯事實存在,就可由此推定其他事實的存在,這種做法更加符合法的公平、正義之精神。在日本著名的公害案件—新瀉水俁病案件中,所適用的因果關系推定方法就是間接反證法。
比較成熟的間接反證法五要素說將因果關系鏈條中的案件事實分為相關的五個部分:1、被告企業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A);2、被告存在排出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B);3、有毒有害物質通過環境這一媒介而逐漸擴散(C);4、有毒有害物質到達了原告的身體、財產之上(D);5、原告遭受了人身、財產上的損害(E)。受害人只要能夠證明其中的部分事實存在,例如B、E項事實的存在,或者證明A項和C項事實的存在,那么其他的案件事實便可依照經驗法則而推定成立,最終證明污染事實的確實存在,并由被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被告對原告承擔的證明責任有異議,則由被告承擔排除推定的反證責任。
由于我國在法律層面尚未對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推定方法作出具體、詳細的規定,同時環境糾紛具有案情復雜、類型多樣化的特點,針對情形各異的環境侵權案件,將因果關系推定的方法僅限于固定的單一方式,無疑不能滿足實踐中對環境侵權訴訟進行審判的需要。應當依據環境侵權案件具體類型的不同,進行歸類,并確定與案件類型相適應的推定方法。
具體言之,疫學因果關系說適合于危害范圍廣、污染物與所致損害有醫學關系的案件,例如城市居民因交通、霧霾、建筑施工和生活噪音等侵擾而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案件;高度蓋然性學說適用于危害范圍廣、且相關的事實證據由于多種原因不易取得的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間接反證法則適用于污染物的成分不能被受害者輕易獲取的農村環境侵權案,比如像由工農業生產引起的大氣、水污染問題,而造成的農、漁、牧民在種植業、養殖業方面損失,以及生活損害等。
總之,應當有針對性地綜合運用多種因果關系推定方法。方法適用得當不僅有助于實現每個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義,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環境侵權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