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電信詐騙目前已經對公民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危害。隨著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收集、處理等工作都變更加便捷,也給公民的信息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帶來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促使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在收集個人情況的過程中也更加方便,詐騙戰術也由“撒網式盲騙”轉到精準性電信詐騙。
精準性電信詐騙是詐騙人員對公民的手機號、銀行賬戶以及家庭信息、車輛信息等公民個人私密信息都詳細掌握之后,針對當事人量身打造的針對性騙局,非法占有被害人財務的犯罪行為。精準性電信詐騙在現代技術的運用狀況下,對于當事人的很多私密信息都能夠詳細的掌握,在通過針對性的騙局與專業的詐騙手段,通常情況下作案人很容易就獲取到當事人的信任,進而達到了非法侵占他人巨額財物的目的。
精準性電信詐騙方式的主要特征為:第一,精準性、量身定制。詐騙人通過各個非法渠道獲得被害人大量隱私信息,之后有針對性的進行詐騙。第二,技術化、智能化,精準性電信詐騙主要是以先進的技術手段為依托,在非法獲取公民信息到實施的過程中都需要技術支持,設計逼真騙局與情節提高可信度,即使當事人對騙局淺度核查也無法發現問題。第三,犯罪成本低、詐騙數額大,足不出戶利用手機就可以達到電信詐騙,有針對性的詐騙一般數額相對較大。
(一)精準性電信詐騙的前提是非法盜用個人信息,對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造成危害。在諸多詐騙案件當中,多數被害人將被騙的原因歸結到“巧合”,正因為電信詐騙犯罪人編造的欺騙理由與受害人本身的情況相同,所以倒導致受害人上當。實際上這類詐騙并不是巧合,而是詐騙人員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一種有效利用。
(二)精準性電信詐騙過程中個人信息的泄漏使其詐騙有了“精準制導”,給公民的財產權造成重大威脅。在信息買賣的黑市當中,個人隱私信息就如流水線產品,相互交易,經銷售人員之手傳入詐騙人員手中。電信詐騙實際為非接觸類詐騙,獲取個人信息是犯罪分子獲取受害人信任的基礎,犯罪人會對他們獲取到的個人信息和數據進行具體的分析,再針對這些信息設計詐騙環節與事件,最后將受害人引到騙局當中,使其信以為真,最后達到騙取財物的目的。此類精準性電信詐騙獲利的可能性更大,而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使電信詐騙的情況頻頻出現。
(一)“內鬼”泄露公民的個人信息
“《瑞星2012年中國信息安全綜合報告》當中曾指出,內鬼和黑客在我國的公民個人信息地下產業鏈當中屬于數據源頭”。因國家機關與相關的單位缺乏監管力度,相關的系統安全保密程度不夠,信息接觸權限比較寬松,導致單位員工容易接觸到單位內部的個人信息,而部分員工缺乏法律意識,無法經受利益的誘惑,因此就與外部人員相互勾結,將公民的個人信息非法出賣,甚至有些人變成了“掮客”和“二道販子”。
(二)“黑客”侵入系統竊取
黑客入侵系統竊取公民個人信息需要有高超的技術,同時還需要入侵的網站與系統安全性比較低,而黑客利用網站與系統的技術漏洞入侵系統,進而竊取系統內的數據,大規模的盜取公民的個人信息,之后再通過各方面的渠道將信息販賣出去。
(三)網絡實名制的過程中出現信息外泄
當下社會,公民基本都處于信息“裸奔”狀態,沒有什么隱私可講與實名制有一定關系。第一,手機號碼實名制,在辦理入網過程中要用身份證登記。有記者對此進行測試和調查,只需要提供一個手機號碼,就可以在信息販子手中獲取到手機號碼主人的身份證號碼、戶籍所在地以及網購收貨地址等。第二,網絡實名制,在上網的過程中要求用戶進行實名制,進而實現網絡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信息的匹配,方便對其進行管理。但是網絡用戶提供真是信息之后,信息都散落在各個地方,無法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管理,在加上網絡維護和管理人員缺乏法律意識,很容易出現公民信息外泄的情況。
(四)受害人自主過失泄露
在生活當中很多公民自身缺乏防范意識,貪圖小便宜,在面對各種套取信息的手段時,沒有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例如,填寫調查問卷時比較隨意,填寫個人資料得獎品。而且現在還有一種騙局就是“淘寶一元
殺”,他們宣傳上百上千的商品打折一元出售,而貪圖便宜的人會瘋狂購買,騙子通過這一方式得到大量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不僅真實可靠,數量巨大。當然這些買家并沒有收到商品,也找不到賣家的蹤跡。
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因為缺乏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法規,所以公民信息外露的情況還是經常出現。而為了提高我國公民信息的保密力度,改善我國個人信息監管不力的現狀,亟須制定一部保護個人信息的基本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于相關主體的權責進行明確,為公民保護個人信息提供法律保障,改變規范法律浮于表面,過于抽象,無法系統實施的現象,為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公民個人信息的管理現狀是缺少明確的監管主體,有關職能部門之間存在相互推諉。成立統籌管理公民個人信息的責任部門十分必要,對于公民、各個社會組織的信息進行統一管理,確保公民的信息安全。對于重點行業的行政監管,應該嚴格審查信息安全,避免出現事后審查與被凍審查的情況,對于違法犯罪行為及時發現并打擊。通過提高行政監管力度,全方面對信息加強管理,并且給不法分子以震懾和懲戒。
目前,精準性電信詐騙事件的不斷出現與公民本身之間的法律意識淡薄、警惕性差也有關系。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向公民宣傳個人信息維護的重要性以及個人信息泄露的危害,讓他們對電信詐騙的常用手段與方法、危害程度與發展趨勢都進行了解,同時宣傳維護個人信息的內容、重要以及措施。在廣泛的輿論宣傳之下,提高公民本身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與能力,提高應對電信詐騙的水平和意識,告知他們請勿貪圖便宜,進而切實保護個人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
電信詐騙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形式上也從廣撒網式變成精準性電信詐騙,后者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基礎,無視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進一步非法侵占公民財產。因此,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該通過有效的措施維護公民個人信息,有效防控、打擊精準性電信詐騙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