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梅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增加的內容,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未成年人目前尚處于心智不成熟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誘惑,走上迷途,國家重視未成年人的保護,在探索并借鑒域外有益經驗基礎上增加了該制度。
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附條件不起訴是指對于未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做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①簡言之,附條件不起訴是指對于行為已經構成犯罪的嫌疑人,由于犯罪情節較輕且不危害公共利益,可以附條件和附期限暫時不予起訴,最終根據被不起訴人的表現來決定是否終止訴訟程序。該制度貫徹落實了我國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針與原則,②即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增加是刑訴法中不起訴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該制度是在法定不訴、酌定不訴和證據不足不訴的基礎上對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進一步延伸與探索,是對社會控制弱化的彌補,對于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首先,它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刑罰應作為最后的措施。其次,該制度是對社會控制弱化的彌補。赫希的理論觀點認為人天生就有可能犯罪,他提出一種綜合性的控制理論,與諸如家庭、學校、同伴等社會團體之間具有緊密鏈子的青少年實施犯罪的可能性較小。③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考察幫教過程中的做法會聯合各種資源與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會彌合未成年人弱化的社會控制,加強守法。最后,有助于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若在考驗期內沒有出現刑訴法第二百七十三條列舉的情形之一就不會對未成年人起訴,也不會遺留案底問題,避免標簽化,利于未成年人生活與學習。
(一)制度適用率低。刑訴法二百七十二條規定了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④列舉了四項考察原則,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口流動越來越大,與以往的鄉土社會有很大的不同,人們不再長時間的固定在同一地方成為常態,附條件不起訴的實施不僅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增加了成本,而且對于檢察院的監督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檢察院案多人少且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周期較長,需要付出的精力更多,無疑增大了辦案人員的壓力,多重原因使得該制度的適用率較低。
(二)適用條件較窄。該制度僅適用于未成年人所犯刑法規定的第四、五、六章罪名且有悔罪表現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微刑事案件,適用條件限制的過于嚴苛,具有與此相同程度的其他章節的輕微刑事案件被排除在外,使得該制度的適用局限性較大,不利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價值的有效發揮。
(三)考察方案單一,幫教措施不完善。可以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核心在于考察,它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是否起訴的問題,但在司法實踐中考察幫教措施落實不到位,幫教措施參差不齊,對于未成年人的再教育也有落差。幫教方案沒有沒有針對性,沒有體現出差別原則。
(一)加強部門間合作,完善跨地域幫教,豐富獎勵措施。該制度實施需要工作者大量精力和財力,就需要各部門加強聯系與合作,如檢察院著重對未成年人幫教情況完成的整體情況進行監督,司法局利用位置便利的優勢重點開展幫教措施,對于未成年人的考察進展狀況及時向檢察院匯報,檢察院能及時了解幫教進展情況,從而避免檢察院考察幫教職責的脫節問題,另外還需加強與青少年相關的各種組織聯系,加強合力實施該制度,提高制度適用率。完善跨地域幫教對于頻繁的人口流動十分必要。檢察院要加強與當地司法局、司法所、村委會等聯系,不因地域流動而對符合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做出起訴處理,確保人人平等原則。此外即是豐富獎勵措施,通過制度設定規定該制度的適用與績效考核掛鉤,激勵辦案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落實該制度,同時加強對該制度適用的監督,避免制度濫用。
(二)適當擴大該制度的適用人群。立法者制定這一制度主要是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及犯罪特點以及結合國家既要懲治未成年人犯罪,又要挽救未成年人教育未成年人的目的而制定的,該項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集懲治、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為一體的特殊訴訟程序。我個人認為該制度可以適當放寬,在校大學生、年齡在7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考慮增加在內。因為在校大學生尚未進入社會,對于誘惑的抵制力同未成年人一樣欠缺,另外大學生有固定的居住地點,這些都有利于附條件不起訴的幫教考察;而刑法對于老年人的犯罪案件除特殊規定的情形以外就是本著從寬出處理的原則。而較多學者對于該制度適用的其他條件的研究,比如罪名范圍夸大,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延伸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我個人對此不贊同。該制度設立最初就是對于輕微的刑事案件的附條件不起訴,在考察期限內對其所犯罪行進行反思悔過,如果各項條件均擴大,意味著罪行、主觀惡性加大,不利于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及社會和諧,某種程度上有違刑法的罪刑相適應原則。
(三)完善幫教措施,提升幫教隊伍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刑訴法規定的監督考察的主體是檢察院,在突出檢察院監督考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加強與家庭、學校、社區的聯系,簽訂包括司法社工、心理輔導等專業機構在內的第三方協議,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幫助未成年人完成考察。其次,未成年人的犯罪動機、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幫教考察方案就要有針對性落實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既要發揮司法社工個案、小組等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參照未成年人所在地司法局的調查報告,以及心理輔導機構對其專業的測評結果,在綜合不同專業知識予以考量下制定一個具有針對性的方案,更有效的幫助未成年人改過自新。最后,進行親職教育。刑訴法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在附條件不起訴期間應當對其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而未成年人在期間作出一些輕微違法考察規定時,監護人大多對于他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匯給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監護人自身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社工人員對其開展相關的親職教育,運用專業知識糾正教育的不良方式,改善親子間緊張關系,避免再做出違法事情。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各地的司法實踐中積累了相關經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于該制度的逐步完善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學者對其加強關注。
[ 注 釋 ]
①劉志偉,等著.刑事訴訟法一本通[M].法律出版社,2016:600.
②劉志偉,等著.刑事訴訟法一本通[M].法律出版社,2016:585.
③[美]沃爾德,等著.理論犯罪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31.
④注釋被附條件不起訴的犯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督;(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動情況;(三)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準;(四)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