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睿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環境侵權行為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是指,因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環境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污染環境而損害他人財產或人身利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5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環境侵權局限于污染環境,但是在國內很多學者均認為環境侵權分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兩個方面。
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環境侵權行為的受害者是某一區域內的不特定多數人,并且可能影響這些人的后代,具有潛伏性和隱藏性;第二,環境侵權行為的侵權行為人和受害者之間不一定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很多環境侵權行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這些行為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發展,是綜合考慮的結果,不單單是私益性行為;第三,環境侵權行為的侵權人不能因其不具有主觀故意而主張免責,不論是過錯還是過失,只要導致了侵權結果,都要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了民事責任承擔的十種方式,綜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司法現狀以及現實情況,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幾種民事責任承擔形式適用于環境侵權行為。本文主要探討賠償損失的方式。
環境侵權民事賠償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5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15條“被侵權人起訴請求污染者賠償因污染造成的財產損失、人身損害以及為防止污染擴大、消除污染而采取必要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可以明確,財產損害賠償是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賠償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無過錯責任”和“完全賠償”原則。
除財產損害賠償,根據《民法通則》119條,人身損害賠償也屬于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內容,實際上人身損害賠償同樣是通過財產賠償體現,賠償金額多少由受害人實際遭受的損害嚴重程度來衡量,具體分為死亡、身體殘疾、人體損傷等不同嚴重程度的人身損害。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第1條,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人格尊嚴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但是精神損害的程度很難確定,因此我國法律應當從侵害時間、地點、強度等方面確定精神損害程度,可以與醫學專家一道進行標準的訂立,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根據我國法律,只有污染環境屬于環境侵權,除此之外,還應當將生態破壞納入到環境侵權中,并且進行細致的規定,提高可操作性,保障我國生態破壞侵權損害賠償有法可循。因為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污染環境的范圍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近年來光污染、廢熱污染等新型環境污染應當納入到環境侵權的范圍之內。
在重大環境侵權案件發生時,巨額的財產賠償常使企業不堪重負,這樣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當拓寬環境侵權民事賠償的路徑,建立相關的社會化制度。可以通過設立環境責任保險、建立科學的社會救濟基金等方式避免環境侵權民事賠償路徑過于單一而影響受害人利益。
目前,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賠償適用補償性制度,這種事后補償不能有效減少環境侵權案件的發生。因此需建立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侵權人起到震懾作用,提高違法成本,補償性制度與懲罰性制度互補,實現法律預防功能,減少環境侵權案件的發生。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愈漸重視,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學研究也漸漸深入。環境侵權作為一種產生于現代工業社會的特殊侵權行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對環境侵權的民事賠償制度研究十分迫切,應當立足新時代新發展的要求,完善環境侵權賠償制度,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環保法律體系,推動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