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秋儀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在審判實踐中,檢察院提出的指控與審判后發現的指控不一致的情況并不少見。實踐中對于法院是否有權更改檢察院指控罪名有不同的意見。
有的學者認為,法院不能變更公訴機關的指控罪名。因為如果法院未經檢察院同意,主動變更指控罪名,此種行為與“司法審判中立”、“法院不告不理”等司法審判原則背道而馳。他們認為,基于當代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劃分原則是檢察院提起公訴權、法院行使審判權,審判權不能代替控訴權,不同權利由各個司法機關行使,達到審控互不干涉又互相制約的作用。法院通過審判所要判定的是檢查機關指控的和被害人告訴的被告人的罪行能否成立,不得超越起訴書的范圍,主動對未被檢查官指控的人進行審判,也不得對起訴書未載明的案件事實進行審理。①這也是刑事訴訟法司法中立的體現。因此,司法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為還有起訴書未指控的被告人的其他犯罪事實,應當建議公訴機關補充偵查或變更起訴,不能變更起訴書指控罪名。當檢察院對被告人的指控罪名不成立時,就應當判決被告人無罪。
還有的學者認為,基于當前刑事司法實際和公平效率原則,法院是可以變更起訴書指控罪名,甚至包括將輕罪改成重罪。原因在于,檢察院起訴書中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的法律指控及所依據的法律條款,只起到幫助法院確定審理范圍用,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并無限制。只有法院才能對犯罪行為進行法律評價。退一步講,如果法院只能在檢察院提起公訴指控罪名的范圍內做出判決,那么結果是法院只能或者是依據檢察院錯誤指控進行認定,由此產生冤案錯案,無法實現公平正義。另外,這些學者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發現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對此問題都做過深入解釋。
比如,新修訂的刑訴法第一百九十五條“只要案件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符合刑法分則確定的某一犯罪構成,法院就有權利同時也有義務依法作出有罪判決。”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七十六條“對起訴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與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也是此類問題的規定也是這樣。由此可見,法律規定法院是否能夠改變檢察院的提起公訴的罪名,無論提起公訴的罪名輕重與否。
基于以上不同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可以直接變更檢察院指控的罪名,無論是將輕罪變重罪還是重罪變輕罪。
第一,法院經過審理后認定罪名所依據的案件基本事實應與檢察院起訴的事實具有一致性。
第二,變更罪名應充分保護被告人辯護權。
在變更指控罪名程序方式上,有的法院在法庭調查結束后,即使認為查明事實與檢察院指控的罪名不相符,也不會再次附庭組織雙方辯論,這種做法在各地法院雖然普遍但是并不符合法律規定。因此,為規范法院司法進程,根據《2012年解釋》第二百四十一條之規定,在刑事審判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若法院在庭審前認為有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必要,要先告知控辯雙方,聽取參與方的想法,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②第二,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提出變更罪名的請求或者法庭認為庭審查明的犯罪與檢察院指控的罪名不相符有必要變更指控罪名的,應當庭及時告知控辯雙方,并將法院意見及公訴機關和被告人意見當庭及時記錄在庭審筆錄中,并引導控辯雙方在變更后的罪名上進行充分辯論。第三,若法院庭審調查已經結束,案件宣判前,法院認為有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必要,應采用書面詢問筆錄方式及時聽取公訴機關和被告人的意見,如果案情需要,法院應重新附庭恢復法庭調查。重新開庭又應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變更罪名要查證新的事實、證據。其二,若法院將要改變的罪名所依據的主要事實超出了檢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實,法院是根據起訴書中產生聯系的案件先后產生原因、被告人的犯案動機等非主要事實所作的罪名變更,就應當組織各方附庭審理。
[ 注 釋 ]
①宋世杰,彭海青.論刑事訴訟中控審分離原則的理論與實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83-87.
②成秀芹.法院變更指控罪名應爭得檢查機關同意[J].檢察日報(觀點版),201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