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鑫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濟寧 273165
衛生體系基本立法具有三重屬性,分別是私法、公法和社會法。要從這三重屬性出發,構建設計出更為合理的醫療衛生立法。讓衛生體系基本立法能實現對公民權利更為突出的尊重性和保護性。
文件《醫改意見》提出的新的醫改法律建議成就了現在的“基本醫療衛生立法”。但隨著改革的不斷進行,醫改過程中在利益格局上出現了深層次的矛盾,這種矛盾使得改革很難進行下去。要想醫改政策得以繼續進行,解決利益格局矛盾問題成為了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對于“基本醫療衛生立法”存在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改法就是初級衛生保健法;另一種理解是這次醫療立法關注的是全民的健康狀況,且能有效改善在衛生事業方面相關矛盾的立法。中國醫療衛生的基石是法律化的基本醫療衛生,以此為基礎,讓中國醫療衛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不過在如今的中國國情影響下,要想讓醫療立法改革成功,還存在著許多重大的難題。
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比了各國衛生體系得出了一個結論:法國的衛生體系綜合性能最好,英國的最為經濟。WHO還指出健全的衛生法制才是衛生體系運行的基礎,而不是完備的衛生政策。健全的衛生法制要求相關工作人員之間能相互協作,不相互干擾,能體面的對待人民,給與人民最基本的尊重和保護。政府需要贊助人民進行預防接種、營養咨詢等。醫療上的不公平一直存在,包括那些發達國家,很多人民還在因為不公平對待而不能得到衛生保健服務,這種不公平導致很多國家對于醫療改革始終停留在醫療資源利用率低可成本卻在不斷提高的局面。為了能讓這些問題不再干擾醫療立法改革的進行,就要求各國家衛生部分能進行組織化的管理。
健全的衛生體系立法更有利于醫療改革的順利進行。在當今世界上,好的醫療衛生立法國家有英國和法國等,這些國家都有能更有效保證人民基本醫療權利的相關醫療立法,他們的醫療衛生立法值得我國去學習和借鑒,并結合我國實情,總結出更適合我國的醫療衛生立法,這樣能少走很多彎路。
我國中央提出的《醫改意見》不是紙上談兵得出來的,它是從諸多世紀的醫療工程對比現在世界上存在的各種醫療體系后總結出來的。我國要求醫改必須在科學立法的前提下進行,在醫改期間絕對不能侵犯人民的醫療權利,然后慢慢地健全我國衛生體系基本法。
衛生體系基本立法必須尊重和保護醫藥衛生企業的社會公益性和科學規律性。社會公益性指醫療服務對象是每一個合法的公民,他們必須能得到公共的醫療消費品。有的衛生組織通過不正確地使用自己手上的權利來牟取暴利,利用很多公民對我國醫療立法的制度不了解或者錯誤解讀,進行不公平對待,讓我國醫療改革難度大幅度增加。
醫療的公平性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對象的覆蓋面上,服務對象的覆蓋面越廣,公平性也就越高。很多商業的健康保險不愿意也不為老人和窮人提供服務,國家此時則需要投入適當的資金來建設老人和窮人的醫療保障,這能使得醫療的公平性指標大大提升。
在公平的情況下,醫療公共組織可以根據可及性來分配醫療資源和安排就醫順序。可及性是通過測量某一區域分布的衛生資源數量來計算的,也可以用一定時間內的就診率和住院率來進行評估。為了增強可及性,國家需要根據各地區人口情況和病況來合理分配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人員,也可以資助各個衛生組織的醫療設備,通過重組法律制度來進行對可及性的改造和重新布局。
社會上總有人抱怨看病難,這不只是受到了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影響,與選擇性也息息相關。醫療機構有私營和公共之分,醫療服務有高低之分等等,這要求人民不要好高騖遠,在保證自己基本權利沒有被侵犯的前提下就自身經濟水平來進行選擇。為了提高可選擇性指標,我國可以在大多數人民的承受能力之內建立更多的初級預防保健所。
服務質量指標考察了一個醫療機構的醫療管理水平和技術高低,病例符合率高,服務質量指標就高,相反經常出現失誤的話,服務質量指標就低。為了有效提高服務質量指標,我國應該定期對醫療人員進行培訓或者考核,各醫療單位也要定位檢查醫療設備是否故障。
綜上所述,中國的“基本衛生立法”路程還很長,改革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們可以向各國的醫療衛生立法學習,以求盡快完成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基本立法。在這場醫改革命中,各部門和人民都要積極參與,讓醫改成果更加符合我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