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賓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許多由于利益驅動因素而導致環境風險的技術在現實中并不完全合理,甚至沒有證明在有害影響的情況下,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導致了環境污染事件的不斷發生,風險防范原則的起點源于科學和技術面臨環境法的不確定性。風險防范原則闡明了預防與治理之間的關系。盡管理論上科學能夠提供環境法所要求的知識和結論,但科學并不能完全滿足新風險社會環境法的新要求和變化。因此,環境法要求科學以科學為基礎,強調在采取預防措施之前不必等待科學的不確定性,并克服科學不確定性造成的不利環境,這也是風險預防原則的正確含義。
(一)隨著風險預防原則的出現,人們普遍認為風險防范原則最初來源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沃爾索格統治,這條規則的核心是社會應該通過提前仔細規劃和防止潛在的有害行為來避免環境破壞。1976年德國聯邦議會通過的“空氣清潔法”將風險防范原則作為基本原則,它給了德國決策者在缺乏科學確定性的情況下承擔風險的風險,但擔心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損害。
(二)在國際環境法中制定并提出風險預防原則后,逐漸被國際環境法所認可和采納,自八十年代以來,風險防范原則開始廣泛的應用在一些保護環境的國際條約、協議和聲明中。
根據國內外的環境法能夠看出來,風險防范原則一般在能對于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或不可逆轉的損害的領域十分的適用。為防止由于該詞含糊不清而濫用該原則,有必要明確列出其適用范圍,雖然在國際環境法之中能夠看出來,風險防范原則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但是如果在中國的環境法中只用這個基本原則,是十分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并會對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通過解析風險防范原則的優缺點,來認定該原則具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局限性。盡管已經有學者提出中國已將風險防范原則來用作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但因為中國環境法尚未明確規定,還缺乏法律上的依據,將它直接定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太過急躁,這有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將環境法領域的所有問題都當做是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來解決在將來有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在確立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這一原則時,我們必須經過四個步驟:一是原則的適用范圍有限,即原則適用于我國某些特定的環境保護領域。這些適用于有限風險防范原則的環境問題應該在科學上不可靠,而且門檻較高會造成更嚴重的威脅,而風險防范原則在這些領域的應用有限與成本效益分析一致;那么它在這些特殊領域就被提升為基本原則;那么這個原則就成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最后,它通常適用于環境法所有領域的環境問題和未來新出現的環境問題。而不是直接將其定義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這使我們能夠在有限的某些領域應用中逐步完善相關制度的原則,總結成功經驗,從而有計劃地進行推廣,最大限度地發揮原則的有效性,并有效減少被負面的原則影響。
(一)包含基本原則
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正在增加。無限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也意味著無限的環境風險,上升的風險防范原則在環境法中越來越重要。以風險防范為基本原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利用環境資源,盡管有關風險防范原則的相關事項已在我國一些法律,法規和規章中逐步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應用,但在我國尚未明確納入環境法基本原則內。我國個別環境立法的內容規定,大多數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是“治理”大于“防衛”,而防治不在同一地位。因此,風險防范原則自然不能獨立是一個基本原則,諸如《水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估法》和《水法》等各種法律只是略有涉及,并不直接將風險防范原則應用于物品。風險防范原則沒有明確和獨立的地位,它沒有顯示基本原則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但這并不重要。
(二)擴大基本概念的范圍
隨著科技手段的運用,高耗能設備的環境污染也在不斷加劇,環境治理越來越困難,問題越來越突出,人類的環境保護是有限的,環境給人類帶來的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的。在與經濟發展同時處理環境問題的同時,始終堅持“治理”的概念不是“預防”,風險防范原則在環境保護條款中沒有明確體現。環境法的基本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伸,其中包括環境與發展的整合,代際公平與代理機構的公平,風險防范原則可以準確反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中國近30年的資源枯竭,因此,我們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引入風險預防原則,在源頭就控制住,提前制定計劃,有針對性地改善環境風險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