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通過開展以延安精神為主題的學習活動,在課堂上觀看視頻,課下拍攝微視頻,課上課下充發揮我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很多關于延安的故事,接受了老一輩革命精神的熏陶。
這一學期學校安排我們學習了延安精神這門課,大家學習延安精神,了解延安故事,也領略了老一輩革命人為我國的革命事業艱苦奮斗的恒心和毅力。
延安精神,包含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1]”
在課上,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延安時代》紀錄片,我們跟隨鏡頭去到延安,走過毛主席當年走過的黃土坡,看過他們當年住過的窯洞,仿佛還能看到深夜里、書桌前,毛主席秉燭夜讀的身影。在延安,毛主席度過了不同凡響的13年,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結束,1937年1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撤離延安,期間,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成為照耀中華民族前進的燈塔,中國共產黨開始走進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便是延安時代。13年的時光,13年延安風土的孕育,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實踐論》、《矛盾論》正是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完成的,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哲學思維認識總結,是其本人方法論的高度凝練,是毛澤東對紅軍過去成功經驗實事求是的總結,是毛主席本人如何認識事物的思維過程的整理,然后上升到哲學高度寫出來的。
在延安,中國的革命人與當地人民同吃同住,不擺官架子,親近百姓,生活十分儉樸,毛主席每走到一個地方,都要和村干部、老農一起交談,詢問生產、生活等情況,還規定了干部們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借老百姓的東西,要用錢買,如果沒有錢,就用一些東西來抵,毛主席他們親民愛民、心系群眾,關心群眾生活,以及艱苦奮斗的生活和工作作風,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念想。直至今日,每當有人去到延安,問起毛主席他們當年如何與百姓相處的事,當地的百姓們仍然十分激動地談起主席當年如何關心人們的生產生活,如何幫助人民改善生活,帶領當地人民搞生產、搞革命的感人事例。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正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毛主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著周圍的人。
時至今日,我們黨仍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老一輩革命者傳承下來的延安精神時刻激勵著如今的黨員干部,深入到群眾當中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以來,十分關心貧困人民的生活,并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意味著要使中國六千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為此,習近平提出要精準脫貧,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落下一個貧困人口。五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去過多個貧困地區調研,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阜平、定西、瓊海、湘西、臨沂、蘭考……都留下了足跡和溫馨的話語。真情拋灑在邊遠地區,關懷溫暖了貧困群眾的心窩,一句句問候,一段段深情,記錄下了總書記對扶貧工作的心血和對貧困群眾的牽掛。反腐,是習近平上臺以來重點抓的一項工作。2015年春節,習近平到陜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去了延安,用行動表達對革命老區的關心。面對全國范圍內腐敗形勢的嚴峻,除了狠抓嚴打之外,還需要對我們的黨員干部進行思想上的教育,這就急需延安精神來教化洗滌黨員干部的精神世界。學習延安精神,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操,提升我們國家工作人員的精神境界,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毛澤東是一個十分愛讀書的人。在1937年毛主席剛到延安,就通過各種渠道買了各種類別的圖書和報刊,在根據地,毛主席有充足的條件靜下心來去閱讀各種書籍。隨著時間的流逝,主席的書越堆越多,書桌、床頭、書架上,到處都擺滿了報紙書刊,直到他的屋里實在沒有地方了,就只好在離他住處不遠的一間平房里放了一些書,并找人專門替他看管。延安的條件很艱苦,冬天天氣寒冷,毛澤東讀書時“常常凍得手腳冰涼,麻木得無法動彈,[2]”他就在書桌下放上一盆炭火,讀書讀得入迷,不小心就把鞋底燒焦了,他就補好了繼續看。在網絡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這種精神實為難能可貴。人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有幾個能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認認真真的讀幾本書,中國的閱讀一直停留在精英層面,沒有形成全民閱讀的傳統,數字閱讀成為占據人們生活絕大部分時間的首要選擇。我們身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提高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要多閱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報刊雜志等,打好專業基礎;其次要博覽群書,廣泛閱讀優秀書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利于全民閱讀的機制和氛圍,提高國民對傳統閱讀的興趣,讓民眾能夠自覺沉浸在書籍閱讀的樂趣當中。
除了觀看《延安時代》的視頻,老師還要求我們分小組拍關于延安精神的微視頻。我們選了一段朗誦,找了一段關于延安的視頻和旁白,朗誦搭配上背景音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開始了我們的拍攝。在一開始的拍攝中,大家未能完全投入感情,朗誦得沒有感情,無法激起內心的情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拍攝、刪除、再拍,如此反反復復,竟然一個下午過去了。大家的配合越來越默契,每個人都認真對待,有感情地朗誦每一字每一句,終于完成了最后一次拍攝,按下停止鍵的那一刻,大家都松了口氣。然后更艱難的是后期制作,因為我們都是非專業出身,在視頻剪輯方面就顯得很是吃力,不會的從網上查,然后按著步驟一步一步來,一幀一幀慢慢制作,大家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任務,一段九分多鐘的視頻總算是弄成了。在整個過程當中,大家積極配合,分工合作,不怕難不怕累,彼此之間默契配合,既完成了任務,也相處得很快樂,還學會了拍攝視頻和簡單剪輯的技能。從這次拍攝當中,我們學到了雖然每件事在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很難,但只要我們不放棄,努力去做,就能克服種種困難,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這何嘗不是一種收獲。
在我看來,延安精神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延安見證了一段艱苦卓絕而又充滿希望的奮斗歲月,它所孕育出的,是先輩們的奮斗犧牲和奉獻精神,彰顯了革命領袖的光輝思想、為民情懷、崇高風范。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又一產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在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延安精神,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組織各級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繼續閃爍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