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天
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0
隨著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國策確立以及我國新聞事業的飛速發展,法治類新聞報道大量涌現,甚至法律新聞開始自成一派,有成為新聞報道主流部分的趨勢。法律新聞事業的發展對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知識的運用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對法律新聞自身報道過程中的法治特色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實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引起從業人員的高度重視,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法律術語使用不當。法律新聞報道要求準確與規范,一旦出現法言法語不規范或者錯誤,將對受眾產生極大的誤導,對于法治社會的發展和媒體自身都是一大傷害。
法律新聞中法律術語使用不當有三種情況,分別是錯誤使用、混淆使用以及省略簡化使用,出現這些錯誤的最大原因就是法律新聞報道者缺乏法學專業性,同時忽視了撰寫法律新聞所需要的嚴謹性。
錯誤使用法律術語的第一種情形,是沿用舊詞更新不及時而導致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常說的“村長”一詞,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的主要領導稱為“村民委員會主任”,簡稱應為“村主任”,但是報道中仍多以“村長”一詞來指代,顯得不合時宜。2018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規定,對被調查人員可以采取“留置”,就不能使用逮捕、雙規等。更不能用封建時代的“公堂”和“過堂”來形容審判場所以及審判活動。
錯誤使用法律術語的第二種情形,是對法律專用詞匯專門表達規范的不理解而出現錯寫、錯用的情況。如對國家機關領導的稱謂,人民法院院長是正確的,而人民檢察院則稱為檢察長,國家審計署稱為審計長。人民法院有最高人民法院、省一級高級人民法院、市一級中級人民法院和區(縣)人民法院之分,而檢察院則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某某省人民檢察院、某某市人民檢察院、某某區(縣)人民檢察院。再比如公民一詞,在我國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都是我國公民,即使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仍然是我國公民。所謂年滿十八周歲的人正式成為公民,以及成為合格公民的表達均屬錯誤。
錯誤使用法律術語的第三種情形,是則是對法律術語的不規范表達。像“現場勘查”、“檢察”等詞很容易因為生活習慣而被錯寫成“現場勘察”和“檢查”,而一些記者也會因為想當然而創造出一些能達其意但是形式不合法的詞匯。如“少年犯”和“免訴制度”這兩個詞語正確的說法應當是“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將“認罪認罰”“按日計罰”表述為認罪從寬、按天罰款。將“社區矯正”“人身保護令”表述為社區矯治、人身保護狀。
混淆使用法律術語的最大原因就是新聞工作者法學素養的不足,缺少對法律術語正確的辨析能力所以導致“張冠李戴”,這類錯誤最為常見。
比如在稱謂上有混淆,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混用,三者看似類似實則法律意義相差很大。犯罪嫌疑人只是涉嫌犯罪,處在偵查檢察階段,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后才成為被告人,人民法院判決有罪才能稱為罪犯。如“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的混淆。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對于公司而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非只能是董事長,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而法人代表不是規范的法律用語。再比如原告、被告、訴訟代理人出現在民事訴訟中,被告人、辯護人則是出現在刑事訴訟中。
有些法律術語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如合同中的“定金”和“訂金”。定金是合同的擔保形式之一,交付定金的一方違約,無權主張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違約,則雙倍返還定金。訂金沒有擔保作用,僅僅是起到預付款的作用。再比如罰款與罰金。罰款是行政處罰,針對的是行政違法行為,由行政機關作出;罰金是刑罰的種類之一,針對的是犯罪行為,只能由人民法院判決。
法律術語有特定的內涵,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理解不一致。比如繼承中的遺產,它是指死者生前遺留的合法財產,死亡后產生的撫恤金、慰問金、社會捐款等都不屬于遺產的范圍。
出于對版面的考量,部分負責法律新聞的記者會直接按照自己的寫作習慣對法律術語進行省略簡化,創造出一些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新詞,雖然在一般人的理解上來看確實傳遞到了所要表達的意思,但從法律規范性的角度來看卻不可取。
較為常見的情形是對犯罪罪名的簡化。我國現行刑法規定有400多個罪名,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對罪名有專門的規定,新聞報道中應當準確使用,不能任意簡化省略。如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就不能將“黑社會性質組織”省略為“黑社會組織”。這是因為我國目前并沒有出現典型的黑社會組織。
再比如用高法指代最高法院、高檢指代最高檢察院,用《消法》指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用發債指代發行債券,用附帶民事訴訟指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用取保指代取保候審,用調撤率來簡稱法院內的調解撤訴比率等等。
法律新聞承擔著面對整個社會普及法律知識的責任,甚至于對于部分人而言法律新聞是法律知識來源的唯一途徑,作為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陣地,法律新聞更應當彰顯自己的專業性與正確性。法律術語的固定自有其意義,作為法治宣傳重要途徑的法律報道當然要做到嚴謹性和確定性。鑒于此,法律新聞工作者自身需要提高職業素養,拓寬知識面,而法律新聞這個行業則要有別有其他新聞獨立的一套從業資格,對傳媒和法學兩方面的素質進行綜合考核,保證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從而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服務。具體而言有:
(一)充分認識法律新聞報道中正確使用法律術語的重大意義。新聞媒體的受眾廣,在法制宣傳方面發揮特別的作用。正確使用法律術語,普及法律知識,是法律新聞的重大使命。
(二)從事法律新聞的工作人員要關注我國法律的立改廢動態,及時準確傳遞法律信息。在工作中經常查閱瀏覽立法信息,避免新聞報道與立法進展的脫節。
(三)養成法律思維的習慣,依照法律的規定解釋分析報道內容,切忌想當然杜撰術語,避免出現日常用語代替法言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