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昌
(571127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共享經濟是指以獲得報酬為主要目的,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陌生人之間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經濟形勢,這種經濟形勢對人們的誠信度提出很高要求。而誠信原則能夠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保證共享經濟的良性發展。然而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所以當前我國未對共享經濟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需要通過了解誠信原則的內涵與意義,從而讓其充分發揮作用。
共享經濟的基礎是人們都具有很強的誠信觀念,從而讓各方能夠各取所需,然而在當前的共享經濟發展中,不能保證每次交易都是安全可信的,這種情況對共享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要發揮誠信原則在共享經濟中的指導作用,需要弄清共享經濟中涉及的主客體,以及這些主客體間的關系,當前共享經濟中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供需雙方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供需雙方當事人與共享經濟服務平臺間的法律關系;供需雙方與各種第三方關聯平臺間的法律關系;共享經濟服務平臺與第三方關聯平臺間的法律關系。
共享經濟的有序發展和應用是建立在共享經濟體系中各方面都具有較高誠信度基礎上的,當前的共享經濟中,很多業內人員以及法律從業人員都不注重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的建立,而是通過信用評價機制對供需雙方當事人的誠信進行評價,這種博弈式的評價機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行業有序發展,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很多不足[1]。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建設保證供需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種通過法律對行業進行限制和指導的做法,能夠讓行業平穩有序地運行和發展,充分提升共享經濟的發展速度。
當前共享經濟中存在大量無法調和的矛盾,引發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共享經濟中的主客體不能完全保證自身的誠信度,而誠信原則是民法建設的基礎,故而在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通過完善誠信原則對相關行業進行限制,保證行業的良性發展。另外我國當前很多地區已經出臺了地方性規章制度,但是這些規章制度無法對共享經濟中涉及的行業進行限制,或者限制過多對共享經濟造成了不好影響,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為未從完善誠信原則的角度進行規章制度建設,導致現有的制度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潛能[2]。
誠信原則能夠對共享經濟中涉及的行業及領域提供指導,這種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規范功能。規范功能是指誠信原則能夠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指導和限制,并對不同種類的行為進行定義,讓當事人能夠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使用權利,并履行法律要求的義務。②授予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主要針對司法系統,讓其能夠對法律進行解釋和補充,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法律法規已經無法對人們以及企業的行為進行預測,誠信原則能夠讓各地司法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責任劃定。要充分發展共享經濟,需要共享經濟中涉及的各部分都能夠提升誠信度,所以需要誠信原則充分發揮指導、限制作用,當某一方違反誠信原則時,通過自由裁量權對相關部分進行嚴肅處理。
共享經濟的實施是通過簽訂的合同使交易生效的,這種合同的簽訂主要涉及兩種情況,其一是供需雙方當事人間簽訂的合同,其二是個體與企業平臺間簽訂的合同,而當前的合同法未對共享經濟中當事人的行為進行約束,所以當前以及今后需要對合同法進行補充,而合同法中的誠信原則能夠對合同簽訂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約束,保證合同的法律效益。另外合同法中的誠信原則還需要能夠對企業平臺的行為進行限定,保證合同的透明性與合理性,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法律權益。
共享經濟中涉及的當時人較多,并且這些當事人都需要保證自身的誠信度,故而司法部門需要對這些方面進行監督,保證交易過程能夠平穩有序進行。另外當前的共享經濟中,稅收、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方面都存在法律漏洞,其中稅收方面的法律漏洞會為國家帶來重大的經濟財產損失,而從業者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險方面的法律漏洞,會讓一些企業不遵守相應的勞動者保護制度,所以司法部門需要充分發揮誠信原則的能動性,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和改善。
綜上所述,共享經濟體系良好發展的核心是整個體系中的所有子系統都能夠保證其自身的誠信度,而誠信原則能夠很好地對體系中的各方當事人進行約束。另外誠信原則還能夠在立法、司法方面取得廣泛應用,協助共享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