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路
接上期
2.如何區分“耕地培肥”與“耕地培育”。“耕地培肥”是通過人為措施,提高耕地土壤肥力;而“耕地培育”是通過人為措施使耕地的屬性向人們預期方向發展。“耕地培肥”目標較為單一和明確,即提高耕地肥力,而“耕地培育”則按照需要,可能是提高土壤肥力,也可能是降低土壤養分含量,或者結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等。為了達到人類預期目標而采用的措施都可稱為耕地培育,如果說“耕地培肥”一詞十分適合于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間的話,“耕地培育”則更適合于目前我國現代農業實際。一味按照傳統土壤學肥力概念,提高土壤肥力是不可取的。
3.如何培育良好耕地。培育良好耕地,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現代條件下,耕地質量已不是用“肥力”概念所能衡量,過去認為是肥沃的耕地,現在可能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源頭。所以,耕地培育多目標化應是今后耕地培育的方向。“耕地培肥”一詞已不能代表未來耕地培育的全部,良好的耕地應是在能產出更多安全農產品的同時,還能保持生態平衡、維持環境友好。
如何進行多目標的耕地培育,根據我國生態類型的劃分制定不同區域耕地培育目標、平衡農產品生產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更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針對耕地的具體情況及所處的生態條件,需要增加土壤養分時,可以通守合理施肥提高土壤養分水平;需要減少土壤養分時,可用作物耗竭的方法降低土壤養分水平,使之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要求;在需要廢棄物消解能力強大的耕地時,則強化土壤微生物和生物的作用,促進農田物質循環的能力。不能以加強土壤的一種屬性而削弱耕地的其他功能。但是,任何添加土壤不能分解、又可通過食物鏈傳遞的有害物質都是要禁止的。
(四)我國耕地培育展望
經過大規模的土壤改良與耕地培肥,我國農業生產進入了耕地生產力因子高效利用階段。隨著我國糧食需求和改善環境雙重壓力的增加,耕地培育的目標可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耕地培育必須在環境約束下進行。未來我國耕地培育需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1.劃分不同耕地功能區。隨著對耕地投入的增加,耕地承受力受到了極大挑戰,當耕地的接納和消解能力不能承受巨大的物質能量投入后,耕地質量會朝著人類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例如,對黑土進行高強度的耕作,引起了水土流失、有機質氧化,黑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等,這種變化都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再如,大量不合理施用肥料以后,作物產量提高了,而養分流失加大了,造成了地表水富營養化。
我國幅員廣大、生態類型繁多,對耕地培育而言,不同的生態類型區應制定具體的耕地培育目標。水源保護地及其周邊地區耕地,主要目標是防止該流域內地表水的富營養化。具體來講,氮磷肥施用要在保證其不向水體遷移的前提下,滿足作物營養需求,提高作物產量。在沒有水體富營養化風險的區域,可適當提高土壤養分水平,足額供應作物養分,保證糧食豐產。籠統的防止農業面源污染,不僅水源得不到保護,還可能影響到糧食生產。
2.制訂嚴密科學的耕地質量指標體系。傳統意義上的耕地,就是以作物生產為目的。土壤肥力是其核心,也是耕地的靈魂。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耕地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人為干預不大的情況下,耕地內部的物質循環過程對人類的負面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人為干預較大的情況下,耕地內部的物質循環惡化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發展,如面源污染,耕地功能退化等。為了確保人為干預條件下的耕地培育過程向著有利于發揮耕地功能的方向發展,必須制訂嚴密的耕地質量指標及體系,規范耕地培育措施,不僅發揮耕地的肥力功能,還要發揮耕地凈化環境的功能,減少耕地對生態環境影響,保持耕地的生產力水平。這些都需要一套科學嚴密的耕地質量指標體系去指引。同時,要健全耕地培育的法律法規體系,引導農民科學進行耕地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