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茹
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古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主力軍、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將會影響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國家也高度重視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已將其作為戰略在教育中開展實施。
社會是由無數個互相獨立卻又聯通的人組成,人與社會不可分割、渾然天成。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對自己有責任,同時我們也對社會這個圈子里不認識的別人有不同樣卻同等的責任,這就是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每位公民都需要具備的素質,就像每位公民都應該具備誠信的行為一樣重要。
社會責任感這一詞在大學生身上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這是因為大學生們是時代發展的未來星,同時又是國家的棟梁之材、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肩負者。他們的責任來源于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他們責任感的強弱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個人的成長高度、社會環境的好壞。只有大學生的責任感增強了才能成長的更優秀,變成國家需要的人才,為國家的富強添磚加瓦。
90后大學生享受著改革開放以后帶來的幸福生活,不愁吃穿、經濟寬裕、生活富足、娛樂形式多樣化等等。然而這一切也都在啃食著他們的心,向上的精神、積極的態度,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約束力不足、對人際關系的疲憊、對生命的敬畏缺失、一味追求花里古哨、對自身學習的應付、樂于原地踏步[1]大學生責任感的弱化致使他們在學習上不能專心,在生活中宛如“巨嬰”無法自立,甚至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和諧社會發展建設的推動力。只有新生青年愿意為親友做貢獻,在生活中講奉獻,在社會中講服務和諧社會才能更好的建設起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自身人生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大學生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正是人生價值觀成型的重要階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自身的財富,同樣是社會的寶貴資源,他們懂得以集體為重、愿為大我犧牲小我。這樣的大學生青年不僅會受到周圍人的認可更是得到社會的肯定[2]。
1.“無目標”。很多大學生在平時表現的很迷茫、煩躁、焦灼,究其原因他們在生活學習中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被手機吸引、被游戲牽絆等種種原因導致思想上的空洞以及行為上的不上進,這些消極的因素對大學生的成長造成的阻礙是互相疊加的,使他們無法獨立思考。
2.“無信仰”。這里所說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說對社會主義的信任,對和諧社會建設的肯定,對“中國夢”的向往。有部分大學生會覺得自己是孤立存在的,在這種人人有夢的時代沒有自己的夢想,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
3.“無所謂”。是對周圍的人沒有關懷,沒有服務社會的熱情。
4.“無奉獻”。奉獻精神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工作中要講敬業,生活中要講奉獻。在這些年的應試教育中部分大學生重物質利益輕無私奉獻,重金錢功利輕理想奮斗。
1.社會方面給予的關懷。社會對學生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風氣要正,社會責任制度要完善,網絡新媒體傳達給學生的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正社會風氣需要共同努力,杜絕消極的靡靡之音。社會責任制度的完善能夠起到社會保障作用也能督促學生履行責任,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以及規范。網絡已經成為學習方式的重要渠道,從網絡上傳達的信息應富有正能量,為學生的積極向上打一劑穩定針。
2.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學校的德育工作是關鍵,學校應該教學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自己感受社會責任感的內涵,這才是德育工作該具有的教育意義。傳統教學方法總是以灌輸形式進行,這種形式在新時代應該被教學實踐結合覆蓋了。比如在給學生上完德育教育課之后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志愿服務、生活體驗,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責任感的深刻見解。
3.家庭、親友加強溝通。家庭是人接觸的第一課堂,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都對孩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孩子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堅忍不拔的性格都是來自家庭的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溺愛,導致培養出來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感,以至于上大學以后社會責任感弱化。
4.培養自身的堅定信念。培養自己堅定的意識,不被外界所動搖是最重要的,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才能被更好的鞏固消化。尤其是學生黨員更應該起帶頭模范的作用,用堅毅的態度影響周圍的人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大學生應自身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要有自控性,更需要在主動性方面下功夫。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發自內心、自覺道德行為的合格大學生,應該將自我理想與國家緊密聯結起來,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智慧。
[ 參 考 文 獻 ]
[1]榮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現狀及其培養機制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G41.1008-9640(2014)03-0206-03.
[2]李新倉,于立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1674-893X(2016)04-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