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少男
(715100 陜西省大荔縣人民法院 陜西 渭南)
公法權利是公民面對法律能夠有地位的保障,可以制約執法人員依法行政,幫助行政法官對行政權利進行及時的思考,能有效的保證公民的個人利益不被侵害。公法權利是行政法中重要的理論與關鍵工具,是使行政法進行調整和控制行政權的法。但我國的現狀是行政法中的公法權利沒有形成相關的學術命題,這直接導致了行政法學的結構不完整和實踐中的緊張。
公法權利一般是被看作是公民由公法中獲得的權利。公法權利的構成一般分為三個要素,分別為自由、公民和國家。公民在面對國家時,公民擁有一定的自由權和對國家的請求權。國家作為公民權利保障的根本,背負著相應的義務。這種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類似于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公法權利在分類問題上主要有兩種分類的方法,一種是類型化的分類方法,通過對某個概念的典型要素進行描述分析所形成的一種分類方式,另一種是分析性分類方法,一般是采用概念的抽象化和內涵的差異化進行分類的方式。
我國的現行憲法中已經被寫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文本。無論憲法的實踐者或是學界的學者怎樣看待這一文本,將其當做憲法某一章節的原則或是整體原則,都必須遵循這樣的憲法命令:必須尊重和保障人權,行政法必須貫徹并且執行這個憲法命令。現階段行政法學缺乏完整一套方法和概念來幫助行政法落實憲法命令。因此,將公法權利作為課題研究是應當著重考慮并且實施的。而相對緊張的狀態則是指必須滿足行政訴訟法作為主觀訴訟的功能性要求。當法官必須考慮與判斷當事人的提訴中是哪種公法權利受到損害。而法官在法律推理上的前提是,公法權利是否存在,公法權利有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和關于公法權利的解釋。
現今社會中實踐與理論的壓力是可以通過引入“公法權利”這一概念來進行緩解和釋放的。但首要問題是公法權利是什么,它的引入對行政法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應當從兩個層面上來分析考慮:一是在意義分析上公法權利是如何構成的,二是意義規范上公法權利是怎樣在行政法上被證立的。這些又對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有什么約束力。公法權利通常被認為是公民由公法獲得的權利。以這個為起點來深入探究問題的實質。才能打造出與憲法命令和時代相適應的體系和構造。
目前行政法學界中的主流觀點認為,下列列舉的權利為相對公民應享有的公法權利且有明確的法律根據:正當程序權(《行政處罰》,《行政許可法》等)、申訴控告檢舉權(《憲法》第四十一條)、申請復議權(《行政復議法》第二條)、請求國家賠償、補償權(《國家賠償法》第二條,《行政許可法》第八條等)、申請權(《憲法》第四十一條和《行政許可法》等相關法律)、參與權(《憲法》第二條、《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批評建議權(《憲法》第四十一條)。
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且清晰規定的公法權利,一般都屬于以下兩種情況:法律法規的漏洞和法律發規的含義模糊。法律法規的漏洞一般多是不存在相關的法律條文和規定或者與社會上多數工人的正義嚴重沖突。法律法規的模糊則是規定的法律條文中語句或者詞語存在多種選擇。依法行政原則是要求法律優先以及法律保留,使行政機關對法律進行續造。法律法規在沒有明確清晰的規定公法權利的情形下,對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來說,關鍵點就是法律解釋問題。
憲法中的基本權利的主體是公民,公民在面對行政機關、國家時享有請求或者自由權。公法權利中的基本權利在公法權利中作用不容忽視,它可以通過基本權利的規范內部效力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立法者應當根據憲法基本權利制定具體細致化的法律,而且首要的目的就應當是充分保障基本權利的最大化實現。將基本權利貫徹到有爭議的法律法規中,然后進行解釋出法律法規上的公法權利。這樣憲法上的基本權利就和保護規范理論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通過公法權利概念的引入,能將憲法中的憲法權利導入行政法,解決了憲法上的權利保障問題。公法權利的引入可以較為全面的發展關于行政法的解釋能力和教義學體系,為法官在面臨行政訴訟實踐時提供理論支持。幫助法官更好的解決行政爭議。公法權利的引入還可以構建相對完善牢固的行政法支架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