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軒
(300387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國家審計我國黨與國家實施監督的一種重要體系,而審計法律責任規范是國家實施審計法規中重要的內容。國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建設修訂與完善了大量的審計法規的法律責任,對于被審計單位以及所有相關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所應當承擔的相應行政責任以及情形進行了大量的細化。下面就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規范的構造與優化的問題分別進行了探討。
我國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規范的主體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審計,審計人員、審計機關,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委托的社會中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其中被審計單位或直接責任人這些責任主體在審計法中有很多條例對其進行了行為規范,充分體現出我國法律的懲罰功能以及威懾力。審計法中對審計人員、審計機關明確條文規定“審計人員違法違紀取得的財物,依法予以追繳、沒收或者責令退賠”,并在很多的法律條例當中都對審計人員的責任進行規定以及追究規范。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委托的社會中介機構與其工作人員也被國家納入了審計法律的責任主體當中。
地方立法中的執行性立法方式,是通過對上位法中加入一定的地方特色,從而使上位法在地方的可操作性增強的目標,但是,對于上位法相關內容的條款進行大量復制的過程中,促使這一目標的達成被削弱,在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時忽略了欠缺考慮的情況或者是法律實施當地的具體情況。關于國家審計的法律責任,我國的審計法以及審計法實施條例當中都通過了專章的形式進行規定,如果在上位法中對于法律、行政法規等內容已經進行詳細的規定,那么在地方性的法規以及地方政府的規章當中不需要再對其進行細化了。但是我國大多數的地方性法律文件當中,都只是對上位法中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內容進行了重復。
一般在追究法律責任時,應該根據相關違法情節與損害結果存在的差異性來進行追究的,通過產生后果和應付責任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形成責任程度逐步遞進的法律邏輯,只有實現這種邏輯性才能使法律責任類型結構的平衡得以維持。而我國的國家審計法律責任在進行相關制度的設計當中,并沒有將這一邏輯進行體現,在責任類型的結構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失衡,在法律責任類型中行政法律責任的優勢非常突出,而在民事法律責任與刑事法律責任中卻明顯的體現出其附屬性。我國當前的三種審計法律責任類型中,在實際的適用順序上都是以行政法律責任的實施優先。通過我國相關審計的體制角度來看,將行政責任類型作為主導,能使相關法律在運作中更加易于實現,但是,行政法律責任在影響上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促使審計法律責任的實踐中,“以罰代賠”的法律實施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在這個過程中行政法律責任,則對民事法律責任進行了吸收以及一定的弱化。
在責任追究機制方面,處于主導地位的是懲罰功能,在進行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設計時,也是圍繞著懲罰功能來進行的。在審計法與審計法實施條例當中,對于禁止性的規范以及義務性規范內容是非常多的,但是在相應違法之后應承擔的后果規定存在缺乏,那么這些相關的規范將難以發揮其作用。若是國家審計法律責任只是對違法行為進行譴責,那么并不能將相關的法律責任機制運行目的進行充分的展現。我國的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三大類型是缺一不可,在進行相關設計的過程中應注重三者功能的互補性。
地方立法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著立法思路的弊病,并且很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要想使地方審計立法得到結構上的優化,必須要對立法的理念進行有效的轉變。應該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使地方的特色以及法規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強,合理利用立法資源。此外,對立法的成本與效果進行充分考慮,可對專門立法重復審查機制進行建立與完善。
如果行政法律責任在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中太過于強勢,那么對刑事法律責任與民事法律責任都會造成非常明顯的影響。要使國家審計法律責任在結構上改變失衡狀況,必須要對相關的制度設計進行完善,能夠將行政法律與刑事法律的責任合理進行區分與銜接。
責任追究機制在進行完善過程中,包括了對責任主體、法律責任范圍、追究程序、救濟機制的明確方面的完善。相關部門在進行行政法律責任追究時,應該從人大及其常委會方面追責來完善。通過一定的程序作出處罰的決定,從而實現法律公正性對司法救濟制度的強化,使自身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
綜上所述,我國的國家審計法律是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體制,對其相關責任的規范是極為重要的,要想使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得以順利實施,必須對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規范的構造加以充分的了解與分析,使其實現相應的優化,才能促使國家審計法律中相關的規范條例得以有效實施,有效的促進我國國家監督體系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