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國
(215100 國新華信(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在我國的企業改制中,“資產重組”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術語,但對“資產重組”概念的使用卻十分混亂。在西方相關經濟管理詞典和有關文獻中卻根本找不到“資產重組”的詞匯。西方經濟管理詞典上有的是企業兼并和收購,即“M&A”。在西方,通過兼并和收購,實現企業的資產重組。并購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常見的一種經濟現象。
“資產重組”一詞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戰略性改組,以及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而出現的。所謂資產重組,就是通過兼并、合并、收購、出售等方式,實現資產主體的重新選擇和組合,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提高企業資產的總體質量,最終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更富有競爭力的資產組織體系。
關于推進我國企業重組這一問題,既要從理論上去研究去探討,又要從實踐中去總結摸索,同時從我國企業重組的法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企業的功能在于把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進行最佳組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優秀的企業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機組合。對企業的資金、資產、勞動力、技術、管理等要素進行重新配置,構建新的生產經營模式,使企業在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過程就是企業重組。企業重組一般有業務重組、資產重組、債務重組、股權重組、人員重組、管理體制重組等模式。企業重組手段通常有合并、分立、收購、售賣、剝離、接收、接管等。
企業重組活動面臨的各種風險中最主要的風險是法律風險。重組要解決的各種問題中,首要的問題應當是法律問題。重組過程中,不管采取何種手段,首先要確保合法、有效。比如一個交易,就不應當是一個存在法律障礙或者權利瑕疵的交易。在設計交易方案時,法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始終是首要的課題和挑戰,法律風險的揭示和規避必須放在首位。
在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需要明確兩點:企業法人和兼并公司的產權問題。
我國大部分中大型企業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其產權是屬于國家所有的,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這些法律法規還沒有完善。所以在重組開始時,就出現了各種情況,企業資源在獲取時出現越界的情況,尤其是資源的產權和現實主體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實際的措施加以整治。另一點是被收購公司的產權問題,重組實際上也是對企業現狀的生產與管理上做一次巨大的改變,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主。
但是在實際中,會有控制人代替法人進行簽字談判的情況,這樣就會造成產權無法明確、法律沒有實質性效果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該對于企業的重組起到一定的重視程度,隨時對于產權問題進行跟蹤。確保兩者實際的產權是相互統一的,政府不能只是做表面上的工作,應該將措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這樣就能夠保證產權的現實移交,對于重組工作做到好的梳理與整合。政府更應該加以引導與整治,讓雙方在有限的時間內能進行充分的交流,不僅要取得名稱上的登記,還要有企業法人的營業執照,讓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另一種是有一定問題的企業,在營業執照以及工商證件都不齊全時,就會出現產權無法判定的情況,政府就需要利用行政手段進行重組工作。在簽訂協議時,要有一定的擔保能力,遵循企業之間并購的基本程序與法律秩序,對于風險性問題進行規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知識產權,蘊含著巨大的價值,有時甚至超越企業實際的價值。在國際上,商標則被公認為最重要的知識產權。美國可口可樂一位經理曾說“假如有一天可口可樂公司被大火一夜間燒光,那么第二天就會有無數銀行要求貸款給他們重建可口可樂。憑借可口可樂這塊牌子,也可以起死回生。”雖然近幾年企業的投資者已經認識到知識產權價值及重要性,但缺乏法律專業素養,重組時,普遍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交易。
首先,有利于債轉股的成功實現。該企業除這些無形資產外,固定資產總額不足債務的三分之二,與債權人小組先期接觸談債轉股重組方案時,抵觸情緒嚴重。經分析,將無形資產納入評估后,資產與債務基本持平,債權人小組心態發生重大變化,在債權人小組的引導下,其他債權人一致同意債轉股。
其次,有利于重組后的企業正常經營。由于將商標及專利納入交易對象,企業持續擁有這些知識產權,才使得重組后的企業得以正常生產經營,得到市場的持續認可。還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外資并購中國企業重組時,中國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馳名商標、專利的價值,不但要防止馳名商標、專利的評估價值嚴重低于其實際價值,還應當注意民族品牌的保護問題。
價格是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對于產權的所屬問題,應該隨時進行調查。還有一點是資源的分配上與產權轉讓上,如果資源的轉讓價格在兼并方與被兼并方之間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時,政府應該統籌全局,平衡好各個方面的利益。這樣才能保障兼并雙方之間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根據公平公正的原則,給予相應的利益補償。同時,針對不同的企業政府也應該區別對待。
一方面是領取了企業法人的經營執照,明確了工商登記管理的企業,但是這樣的企業會存在某些證件沒有完全按照我國法律法規。
可是已經繳納了相關的款項,并且企業的管理與產權也非常齊全,但是產量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這時候就需要進行產權的轉讓。
前提是企業法人愿意轉讓相關的資源產權,政府也要適當的進行宏觀調控,充分發揮自身的智能,按照市場上的價格,給予相應的補償。
在當前,企業兼并已經漸漸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企業兼并能夠最大程度的節約資源,也能盡可能的創造出最大的規模效益。
但是,在企業兼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又一法律問題就是在相關債務的處理上。部分企業在兼并小企業的時候,會存在對債務問題的不重視,甚至忽視相關債務。
這主要表現在兼并方和被兼并方:一方面,兼并方在兼并前期存在的債務問題,卻計劃讓被兼并方日后和自己一起承擔。另一方面,雙方對已有債務問題不重視。這樣一來,就會引起一些債務問題上的糾紛。
兩者可能都會對試圖憑借接下來的兼并合同,以法律的形式使得債務轉移。但是這是錯誤的,這一行為可能導致企業在日后的生產過程中,因為以往的不明債務問題,出現經營效益下降,影響兼并效益的現象。
所以,企業的兼并過程中,特別需要明確的問題之一就是企業的債務問題。企業在兼并過程中,需要做到的是不忽略債務問題,并且要重視債務問題。
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勞動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勞動者因為企業重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破,不僅難以從重組中得利,其勞動權更因此受到嚴重侵害,甚至影響勞動者生存的權利。勞動者在面對企業重組的巨大變化時,可能導致其對社會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公正感,激起勞動者與企業間的矛盾。勞動者安置的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不但會影響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且是重組成功的決定因素之一。在實踐中企業在重組過程,借機肆意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不按勞動法律、法規支付補償金,也不為勞動者繼續繳交社保、醫保等費用,還常常拖欠勞動者的薪資。
本文認為在企業重組時勞動監察部門要積極主動介入引導相關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嚴格督促企業依法、依約執行勞動合同,有效防范兼并重組行為侵害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對于愿意繼續在新的企業繼續就業的勞動者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勞動合同,不用支付經濟補償金;對于不愿到新單位工作的勞動者由原單位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拖欠勞動者的各項費用,應一次性予以付清,同時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變更、接續等手續,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
企業兼并重組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其中包括了經濟、法律、政治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過程。
企業的重組離不開政府的正確指導,應該針對性的對問題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理,保證法律法規的正常實施,對兼并重組中的法律進行規范化的分析,促進企業更好的立足于市場經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