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
(210000 江蘇韜冠律師事務所 江蘇 南京)
隨著快節奏生活的來臨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快速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購物、交易選擇方式。據國家郵政局發布《2017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郵政行業業務總量突破9000億元,快遞業務量突破400億件,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長28%;快遞業務收入完成4957.1億元,同比增長24.7%。雖然目前國內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都在高速增長,但快遞服務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消費者伴隨著麻煩,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引發各種法律糾紛,使快遞業始終處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國家郵政局關于2017年12月郵政業消費者申訴情況的通告》顯示,2017年12月,國家郵政局和各省(區、市)郵政管理局通過“12305”郵政行業消費者申訴電話和申訴網站共受理消費者申訴302335件。申訴中涉及郵政服務問題的13480件,占總申訴量的4.5%;涉及快遞服務問題的288855件,占總申訴量的95.5%。
快遞業務涉及到的法律問題較多,出來物品寄送和運輸的合同關系以外,還存在著委托合同和買賣合同關系,在這些法律關系中還涉及到多方法律關系主體,加上我國在快遞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所以極易發生一些法律糾紛。
與傳統快遞行業不同,在電子商務快遞業務中,涉及到的主體更多,除了基本的寄件人、收件人、快遞公司外,還有支付平臺、電子商務網絡經營商等,由于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所以也導致電商快遞涉及到的合同法律關系較為復雜。常見的合同關系就包括買賣雙方的合同、賣家和電商平臺的合同、電子商務運營商與物品寄送方的合同等。其中,最具有爭議的問題還是出賣人與買受人簽訂寄送合同。出賣人和買受人都有可能是支付運費的一方,也就是通俗的包郵與不包郵的說法。如果是出賣人承擔快遞費,那么法律關系相對簡單,出賣人將貨物交付給快遞公司并同時支付運費,出賣人即是快遞合同的當事人[1]。但是如果是由買受人支付的運費,那就有可能存在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其實還是買家出的運費,就是買家在購買商品時,商品的價格就已經包含了運費,買家的支付款包括了商品價值款和快遞費,并且支付給了賣家,賣家再交給了快遞公司進行配送;二是買家將支付款付給了第三平臺,賣家先墊付快遞費,要等買家確認收貨以后,三方平臺才會將貨款交給賣家;三是貨到付款,就是寄快遞時沒有支付快遞費,而是將快遞交給收件人時,收件人再付快遞費。面對這三種情況,不能單一的說由誰誰承擔快遞費用即成為快遞合同的當事人,對買受人來講有失公平。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賣方將貨物給快遞公司進行運輸配送,直至貨物交至買方手中,但因為運輸途中車輛顛簸或者其他因素導致貨物損壞,或者出現的丟失、寄錯的情況,這是目前電子商務交易中出現頻次較多的糾紛之一。然而,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貨物在運輸途中的歸屬權。在這種法律關系中,快遞方是貨物的承運人,《合同法》第141條第2款規定:“在不能確定交付地點的情況下,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構成交付”。賣方將貨物交給快遞公司的時候,同時也將交付地址給了快遞方,所以快遞公司是明確知曉交付地點的,所以作為承運方,快遞公司對貨物并不享有所有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所以貨物的所有權歸賣方所有[2]。
賣方在寄件時,原則上是簽署快遞單,快遞單上有相關協議,表明如果是因快遞公司過錯導致貨物損壞或者丟失的,責任由快遞公司承擔。問題在于,一是由不可抗拒力產生的損失交由哪方進行賠償;二是現在很多賣方與快遞公司是長期合作,賣方在寄件時并沒有簽署姓名,而是直接交給快遞方寄件,到一定期限后再結款,那么這種情況下快遞產生問題,是由哪一方承擔責任。筆者研究認為,如果賣方已經向快遞公司支付快遞費用,當貨物出現損壞或者丟失時,快遞公司應當予以返還;未支付快遞費用的,快遞方應該要免去賣方寄件的費用。當然有很多在矛盾糾紛是現有快遞法律中并無明確解釋或尚未作出解釋的,這對快遞行業法律規范性建設造成影響。
完善我國快遞法律制度是減少快遞業務糾紛,指導快遞糾紛公平公正解決的重要基礎,但目前我國關于快遞業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這對我快遞行業良性健康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阻礙力,所以,要立足我國社會實際,善于聽取多方意見,加快分析研判,盡快對我國現行的快遞法律法規進行完善,進而促進快遞行業科學有序、可持續性發展。以下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從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行業發展趨勢來說,當務之急是對目前有關快遞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完善。一是,立即廢除與市場經濟環境不適應的快遞行業法律法規,特別是帶有濃烈計劃經濟的法律制度,這些法律制度已經難以適應快遞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格格不入;二是,對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進行整理和分析,對現行法中有重復或者矛盾現象的法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判,最終拿出更加完整和科學的方案,及時出臺效力層次更高、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統一的法律法規;三是,對于現有法律中存在釋義不清或者描述模糊的概念性等問題,則可以通過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對有關條文進行明確說明和解釋;四是,對于存在立法空白的問題,則需要及時的出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并按照相關程序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快遞行業立法。
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廣大群眾也逐漸接受了這樣的一種消費方式,隨著我國交通運輸的不斷進步,如今不僅僅是在城市,在鄉鎮乃至農村,群眾也會選擇電子商務的方式。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得到了飛速發展,如淘寶網、京東商城、聚美優品、蘇寧易購、拼多多等都擁有大批受眾,每天快遞件都是以千萬件,近億件來計算,尤其是逢年過節或者平臺促銷活動,快遞公司業務量劇增,甚至會出現爆倉的情況。但目前快遞公司的服務跟上不發展,常常出現快遞延遲、貨物損壞、貨物丟失等問題,也就大大增加了買家賣家與快遞公司之間的法律糾紛。據統計,目前電子商務糾紛大部分都來自于對快遞服務的投訴,但我國針對此的法律法規較少,對買家來說投訴無門的狀況時有發生。如果不盡快出臺電子商務快遞行業的立法,電子商務和快遞行業的發展會出現脫軌和彎路,這會對兩個行業的發展造成阻礙。如果出臺一部電子商務快遞法律規范,不僅可以協調電子商務與快遞行業之間的發展,還可以對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快遞糾紛進行統一、規范的法律調整,在今后的電子商務交易糾紛中可以有法可依,保障電子商務有序發展[3]。
由于我國沒有一部統一的快遞行業立法,再加上地區發展差異的存在,經濟較發達,快遞行業十分繁榮的城市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比如在廣東省深圳市在2010年12月發布了《深圳市快遞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見稿)》,對轄區內的各個快遞企業的服務合同進行了統一規定,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快遞行業興旺的省市都出臺了快遞行業的相關規定。這些地方性法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快遞行業的發展,給予行政執法一定的依據,但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各地出臺的快遞法規是根據當地實際出發,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局限性,所以難免會在各地各自立法中出現矛盾問題,因此應當先對我國的快遞立法進行確定和完善,使各個地方的快遞立法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規范快遞主體和行為時有統一的標準,這樣才可以形成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規范統一且有一定標準的快遞立法體系。
公平公正、穩定有序的市場環境是促使快遞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助推器,也是促進快遞行業法律完善與規范的重要環境,要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首先要從市場管理體制方面入手。針對目前我國快遞行業存在的問題,各個擊破,建立更加有序有活力的快遞行業市場。其次,要盡快建立符合市場發展的相關行業行規,設置準入門檻,提高行業規范標準,才能抬高快遞公司的整體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業務培訓、建立考評考核制度,督促快遞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提升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良好的市場環境也離開不相關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同時也要加快提高行業自檢能力,建立更加統一的快遞行業標準,對各企業進行隨機抽查,表彰典型企業,繼續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為我國快遞行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我國快遞行業正步入發展快車道時期,面對各種法律糾紛和法律空白,建議從出臺電子商務快遞相關法律,統一規范地方法,優化行業市場環境等方面著手,為我國快遞行業發展提供立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