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亮 邵菊青
(311700 淳安縣人民檢察院 浙江 杭州)
公安派出所作為刑事偵查活動主體,在案件偵查中,程序意識不強,取證不及時、不全面,適用法律不當或錯誤,法律文書制作粗糙不規范,制約了公安派出所刑事偵查權的正當行使。實踐中,檢察機關依法對公安派出所刑事偵查活動進行監督,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立法不完善,監督機制不健全,導致監督的效果不強。檢察機關應當立足監督屬性,豐富監督方式,暢通監督渠道,增強監督權威,完善監督機制,發揮監督的效果,不斷提高案件質量,提升司法公信力。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是對刑事訴訟活動全過程的監督,當然包括對派出所立案、偵查活動的監督。《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形勢復雜,違法犯罪行為新穎多樣,人民群眾權利意識增強等,對公安基層派出所執法辦案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信訪、網絡輿情、群體事件等。此外,偵查活動不宜公開所形成的隱蔽性,刑事拘留、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的自由裁量權,都潛藏著易發腐敗的高風險。因此,檢察機關要緊貼派出所等執法辦案的基層一線,強化檢察監督工作,在充分保障人權、查糾執法不規范問題上發揮好“近距離”監督的作用,在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偵查突破、固定證據上發揮好介入引導的作用。
從“以偵查為中心”到“以審判為中心”所涉及的不僅是工作模式的轉型,更主要的是思想理念的轉變。在傳統的“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下,公檢法抱著“打擊犯罪,維護秩序”的共同價值追求,訴訟模式具有較濃的行政色彩。當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推進庭審實質化,同時伴隨著司法責任制的倒逼,檢察官、法官承擔的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對證明標準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然而,實踐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偵查人員和檢察人員對案件證據的把握標準不統一、觀點不一致,有的認為要求補充偵查是多此一舉故而產生抵觸情緒,有的僅是“個案補強”而不注重“類案提升”,從而導致一些證據即使補查了也不到位,甚至有的因為時過境遷而無法補充收集證據,這些問題在辦案力量相對薄弱的基層派出所尤為突出。因此,檢察機關要在派出所設立派駐機構或人員,建立常態聯系機制,深化溝通交流,加強類案引導和輔助培訓工作,從源頭問題抓起,促進派出所辦案民警偵查水平的提升。
職務犯罪偵查和預防從檢察職能中剝離,意味著檢察機關核心職能的重大轉變。作為檢察機關的一大職能,檢察監督務須進一步深化和延伸,而偵查監督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偵查監督權行使的質效如何,直接關系到檢察制度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檢察機關的發展軌跡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對派出所偵查活動的監督是提升檢察監督的重要著力點。檢察機關要牢牢把握立案、偵查等刑事訴訟活動的初始階段,以駐派出所檢察室(官)工作為抓手,靠前監督、現場監督、跟蹤監督,重點發現和糾正群眾反映強烈的該立案的不立案、不該立案的亂立案、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問題,同時強化提前介入、引導取證工作,充分發揮好訴前主導作用,推動辦鐵案,確保穩、準、狠地打擊犯罪,充分體現檢察機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責任擔當。
目前,雖然一體化辦案系統已初步建立及推廣,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仍存公安機關未將案卷材料上傳或上傳不規范導致系統無法提取案件信息等問題,另外,對于刑拘未報捕案件,檢察機關仍然采取以往的現場巡查、調閱案卷材料、召開聯席會議等傳統的工作方式進行監督,而這些方式往往存在滯后性,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形勢下檢察機關對公安派出所刑偵活動監督的需要,使得檢察監督缺乏有效性,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目前,檢察院監督公安派出所刑事偵查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書》,而沒有規定不執行所應當承擔的后果,這些監督手段缺乏剛性,權威性不足。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571條,如果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意見不被接受,公安機關要求復查的,應當在收到公安機關的書面意見后七日以內進行復查。經過復查,認為糾正違法意見正確的,應當及時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報告;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下級人民檢察院的糾正意見正確的,應當及時通知同級公安機關督促下級公安機關糾正。從該法條可以看出,若公安機關不接受檢察機關的糾正意見,檢察機關只有通過上級檢察院通知同級公安機關督促下級公安機關糾正,檢察機關并不能強制要求公安機關糾正,致使糾正意見缺乏剛性,達不到偵查監督的效果。
雖然基層檢察院對公安派出所的刑事偵查活動監督日益重視,但由于各地派出所數量較多,而且各派出所承辦案件數普遍較大,檢察機關要加強對公安派出所刑偵活動監督必須加大投入,而目前基層檢察院人力有限、巡查時間有限,導致監督工作開展參差不齊,甚至對派出所刑偵活動監督流于形式。
由于“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導致檢察機關不能處理好監督職能定位,有時超出工作范疇,造成與其他業務部門的工作重疊,從而未能很好地發揮監督功能。
現有法律僅僅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作出規定,但是關于監督的方式和機制暫無明文規定,故需要立法賦予檢察機關對公安派出所檢察監督權,例如,明確規定駐派出所檢察官辦公室職責及權限、監督的范圍和方式等等。
除了發揮派駐鄉鎮檢察室的監督作用,還可在各案件量較大的派出所設立檢察官辦公室,加強公、檢協作溝通。采用定期派駐檢察官或輪流派駐檢察官的方式,依據現場辦公原則,加強對派出所的執法監督,同時完善過去個案溝通方式,建立派駐檢察官直接聯系公安派出所工作方式等等,以期實現專人監督,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方面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健全聯席會議制度以及建立執法信息通報制度;完善提前介入、引導偵查機制;形成專項監督機制等等。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檢察機關對派出所刑偵活動監督形成制度化和專業化。
(1)暢通信息渠道。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拓寬監督渠道。通過信息化建設,建立一體化辦案系統、執法平臺等,要求派出所將刑偵活動錄入系統或執法平臺,實現對派出所刑偵活動的實時監督,延伸監督觸角,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糾正意見,以提高派出所刑偵活動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信息通報制度。檢察機關每月將偵查活動監督和立案監督情況以類案通報的方式發送給各公安派出所,加強各公安派出所對刑事執法活動監督的重視,對于嚴重違法的督促整改落實,強化監督效果。
三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要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近期刑偵活動檢察監督的情況,探討執法規范、配合協作、法律適用等問題,并研究近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統一意見,規范公安派出所的刑偵活動。
(2)完善提前介入機制。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要嚴格執行提前介入機制,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新型犯罪等必須提前介入案件,公安機關要及時通知檢察機關,檢察機關要積極主動介入偵查,并堅持適度引導,就案件定性、證據固定等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對辦案過程中出現的程序問題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從完善證據角度指導公安派出所辦案,提升案件質量。
(3)完善舉報、控告、申訴機制。群眾的舉報、控告以及申訴是檢察機關目前進行立案監督、偵查監督職能的重要信息來源。堅持定期走訪。在接受公民和有關單位舉報、控告時獲得案件線索的同時,應主動走訪基層干部群眾、企業和學校,并且將這種走訪演變成一種制度化、常態化的工作模式。
統籌協調檢察機關各部門人員的協作關系,安排派駐公安局檢察官辦公室輪班表,以及對接派出所的檢察官,明確各自的職權與責任,加強溝通交流,互通發現的問題,并及時總結,以便在聯席會議上督促整改,從而形成對派出所監督的合力。同時配備充足的檢察人員,充實監督力量,強化素能培訓,提升監督的質量和水平,促進檢察監督工作規范有序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