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新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 上海)
海洋垃圾污染是海洋和沿海環境中的持久性、人類生產或加工固體物質,包括被故意丟棄在海洋和已經使用過丟棄在海灘上的物體,并被河流、污水、大雨或風直接攜帶到海洋中,以及意外丟失的捕魚器具和貨物等。統計表明,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海洋垃圾數量驚人。全世界每天大約有800萬件垃圾,每年大約有64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自1970以來,人們每年都放棄在海上積聚的漂浮垃圾,在北太平洋形成一個厚度約30m,面積達343×104km2的“垃圾洲”。海洋垃圾對商業捕魚、航運和沿海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全球經濟損失每年高達130億美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海洋生態環境將無法承受,人類將遭受損失。
據聯合國網站報道,2016年12月5日,在墨西哥坎昆市召開的聯合國第13次生物多樣性會議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了全球海洋垃圾污染研究報告。這份名為“海洋垃圾:理解、預防和減輕對海洋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從663種增加到817種。這些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的垃圾大多是塑料垃圾,其數量的急劇增加,迫使國際社會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加以治理。
雖然有組織的海洋廢棄物傾倒活動在1990年代初開始得到遏制,但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污染卻并沒有減輕。從數量上看,海上源的塑料垃圾排放從原來的90%以上下降到20%左右,但海洋塑料垃圾的總量卻沒有減少,這說明陸地源的塑料垃圾是在不斷增加的。進入到21世紀,情況更為堪憂,原來局部的、僅局限在一些國家海岸的垃圾污染開始擴展到全球。
海洋垃圾的來源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陸源和海上兩部分,陸源主要來自海岸帶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的村鎮生產生活垃圾以及河流輸入等;海上主要是一些特定的海上活動,包括油氣開發、海上傾廢、海上漁業、海上貨運和海上娛樂活動等。
從可持續發展的絕對評價上看,全球人類的生態影響已經超出地球可持續承載力至少1.4倍。海洋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的生態超載應得到有效解決。目前我國急需在如下方面進一步推進海洋垃圾的污染防治工作:
(1)有關部門應從廢棄物的來源著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解決海洋垃圾污染問題。
(2)進一步深入開展海洋垃圾污染調查工作,修訂、完善現行海洋垃圾監測技術規程,深入開展沿海各省、直轄市海洋垃圾污染調查工作,建立海洋垃圾重點監控區域,制定海洋垃圾長期監測制度。
(3)盡快制訂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堅持從實際出發,聯合環保、海洋、農業、住建等多部門,借鑒國內外海灘清潔度評估標準,建立適于我國國情的海灘清潔度評價技術體系。
(4)編制重點海域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對重點海域海灘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保護和統一管理,結合落實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全國海島保護規劃、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劃等相關規劃,將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問題納入其中。
(5)逐步建立海洋垃圾回收資源化示范點,加大投入,研發海洋垃圾收集、處置專業技術設備,開展海洋垃圾回收資源化技術篩選。
(6)環保部門應積極開展各項公益活動,大力倡導保護海洋環境的理念,進一步推動海洋垃圾宣傳、清理和海灘清掃活動,會同宣傳部門加強對居民、游客的宣傳教育。
中國的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海洋垃圾污染狀況依然十分嚴重,預防和控制海洋廢物污染,保護海洋環境,仍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由于海洋垃圾污染不存在地理上和政治上的邊界,因此海洋垃圾的治理需要包括全球各方的共同參與,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眾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