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靜
(710100 西安市長安區人民法院 陜西 西安)
農村土地流轉所產生的糾紛包括因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宅基地使用權等引發的糾紛和因土地征收引發的糾紛。因為法律和一些民間規范的矛盾、目前法律和現在農村現狀的矛盾,政府政策的改變與農村農民利益的矛盾等,解決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所產生的糾紛,首先要從其根本出發,構建糾紛預防機制,然后完善糾紛的解決機制,預防糾紛的產生以及解決。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不斷發展與進步,農村土地制度的以及政策的不斷改變,農村土地流轉也隨之不斷加快,土地分配以及承包所帶來的糾紛也日益加多,如果放任這種事情,不想辦法和實施措施去解決,勢必會影響農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主義的繁榮與穩定。
目前法律的相關規定與農村的一些規定相矛盾,是農村土地流轉糾紛的社會根源。農村土地流動糾紛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而不單單是一個法律問題,它涉農民對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秩序的認同。法律在一定限制發揮是完美的,但是法律也會有局限性,法律規定不能完美農村土地流轉上的問題。目前,有些地區農村普法力度不夠,再加上農村多年沿襲下來的民間規定的影響,導致土地糾紛一直產生。在當前國家,農村民間社會規范是維護農村土地流轉進行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規范根據各種群體,在群體內的人規則,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規范以及傳統習俗,它也會根據這些不斷形成新的規定。目前農村有一些比較認同的農村規定,如:出嫁出去的女兒無論戶口是否遷出,都要退回其原有的承包地,不在進行原有土地補償費的分配和娘家的遺產,改去夫家進行相關權益的。另外離婚和改嫁也都要退回承包地、不在進行土地補償分配等問題,雖然這些違反了《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但是卻得到部分村民的認同和實行。他們用維護村莊公共財產免受外人的貪圖等理由來否定法院的相關判決。民間的一些規定與國家現行法也突,引發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農村相關土地法規制度價值的取向和法律規定在內的矛盾也導致糾紛的不斷持續,再加上有些久遠的法律規定和日益發展的復雜的農村土地現狀的脫節直接引發糾紛的不斷上升。
對糾紛的預防是解決農村流動土地糾紛問題的上上策。這應當是追求的最高目標,對事前的預防遠比糾紛發生后有效解決重要得多,事前的預防還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流動土地上所產生的問題,有力維護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維護社會主義穩定和農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會主義的繁榮和發展。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更有利于保證農民的。
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要開始與中國土地的改革,不僅要堅持土地改革,也要認真體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包含的精神,認真進行地方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的嘗試,然后細心總結其規律和經驗,快速修訂或者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打破市場的壟斷,幫助非公有制經濟中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和經營所分配到的土地,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
政策的出臺和法律不同,它不必經過嚴格的程序,可以不斷修改和調整,所以不穩定。政策的改變會直接影響農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政策的出臺應該保持它的正確性以及穩定性。其次也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在已有法律的基礎上,根據目前情況和目前農民的需求以及農村普遍的相關規定,細化和完善法律制度,實現各種利益的平衡,消除土地流轉糾紛,同時要因地制宜,給農民留下可以自由創新發揮的空間。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對基層的指導和服務職能引導農民依法進行土地有序流轉,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沒有一張絕不透風的網,再有效的預防措施也不可能完全禁止農村土地流動糾紛的產生,因此快速有效解決此時的糾紛就非常重要了。實際上,目前我國對土地的糾紛成上升趨勢。國家有必要有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的方向來解決糾紛,為當事人快速穩妥的解決糾紛,保護其切身利益 。
土地糾紛有地區區域性,所以充分發揮出農村基層干部的重用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基層干部成為解決農村土地流動糾紛的第一道關卡。因為農村基層干部是當地人或者常年居住在當地,對當地的基本情況非常的了解,所以由他們出面解決糾紛相對來說非常的有優勢。他們對當事人比較熟悉,可以根據當事人的性格來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避免事情不斷激化,不斷擴大。
一般的仲裁費用低,不復雜,快速經行,但是在我國農村仲裁的發展緩慢,國家應當讓其繼續發展發揮其在解決上的優勢。司法訴訟相對于仲裁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司法訴訟應當將土地糾紛程序簡化,降低其費用,使其更加方便更有效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和依法享有的權力。使法律更權威有效。
總之,在社會主義不斷進步,不要忽略了農村的發展,要跟進法律制度,時代在發展,社會注意在進步,法律法規也應當不斷跟進,平衡和保證每個人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