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政
(024500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快速發展的社會,讓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而和諧社會構建,也因為校園暴力問題受到極大阻礙。所謂校園暴力行為就是長期通過肢體力量又或是機械傷害師生的身體,同時也包括語言力量導致的精神與物質傷害[1]。這種行為對社會安定產生了嚴重影響,也大大打擊了學生的心靈,所以很有必要對校園暴力事件展開法律修正管理。
從諸多校園暴力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現在的法律無法對這類事件的發生予以完全控制。在校園暴力事件后,法律強度較弱,一般都是學校給予警告等處理,草草賠錢了事,如此處理問題的方式不能對施暴者起到明顯的震懾作用。針對未成年人,法律是處于一種保護自我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多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手段。比如在河南伊川縣文正中學流出的“校園暴力”視頻中,一群人輪流掌摑一位女生,一旁圍觀的學生不但未制止,甚至還湊近拍攝,視頻結束后,還有學生高聲喊:大家一起搧她。但我國法律卻規定,以堅持教育的方針感化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與其說法律是在保護未成年人,還不如說是在縱容他們。
學校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沒有充分重視校園暴力,過輕的懲戒力度讓學生忽略了暴力事件,約束力不強,以致于校園暴力頻頻發生。而如今的教育又對成績過于重視,功利化教育讓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長時間被壓抑,不受重視,甚至遭到了歧視。而當這些學生思想慢慢成熟,行為能力逐漸提高,便容易做出一些攻擊性行為,進而導致校園暴力的產生。
因為每個人均為獨立的個體,其自身的因素也是造成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的教育資源層次不齊,進而導致一些教育不公的現象出現,一線城市與邊遠縣城、農村在教學資源上存在很大差距,學生綜合素質差別明顯。處在一個大環境中,大多數學生便會出現很大的心理落差。當發現自己沒有想象中那么優秀或者在遭受冷落與欺負時就會有一系列不良心理情緒產生,進而發生校園暴力的情況。
學校應積極宣傳相關法律知識,把現階段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利用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向學生宣傳校園暴力的危害。家庭方面,父母應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加關注,加強三種教育模式,即法律底線、道德底線、家庭學校規則底線。而學校不能只根據成績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判斷,可適當的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和法律相關的課程,如此方可降低發生暴力事件的幾率,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學習[2]。
雖然學生大致了解刑法的性質與后果,但卻不知曉具體的內涵,所以便需要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培養,加大普法宣傳力度,讓學生對法律真正了解,而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減少發生校園暴力事件,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開展校園暴力相關的法律講座活動,讓學生對校園暴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有所了解,一邊督促青少年遵紀守法,一邊促進其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培養其助人意識,進而減少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其次,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上加大力度,利用法律宣傳和對學生的普法教育,讓未成年人意識到嚴重的校園暴力行為是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需受到法律的懲罰,今后的發展前途也會大受影響,后果十分嚴重,進而將青少年通過以暴制暴方式解決問題的概率降低,避免發生校園暴力。
要想有效遏制校園暴力,就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立法機關一定要對立法職責予以明確,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讓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使受害者的應有權益得到維護,明確未成年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效遏制校園暴力的發生[3]。校園暴力的問題在每個國家均存在,一些國家已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嚴厲打擊校園暴力行為。比如,在美國,三名中國留學生因為實施校園暴力事件而被判處了6-13年的有期徒刑,而如果此事發生在中國,則主要還是教育感化,給未成年人建立“保護傘”,讓法律不能有效約束校園暴力。所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根據施暴者對受害者產生的心理傷害程度準確懲處十分重要。校園暴力讓受害者長時間飽受精神折磨,存在恐懼、抑郁、焦灼等不良情緒,一些嚴重的甚至還患上了終身精神障礙。因為懼怕校園暴力,受害者不愿意到學校,不愿意學習,以致于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部分受害者由于承受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梢钥闯?,校園暴力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其對受害者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既會對受害者以后的生活發展產生嚴重影響,甚至還會讓其出現人格扭曲的情況,讓受害者變成施暴者對他人實施傷害。所以迫切的需要按照心理受創程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校園暴力行為予以嚴厲打擊,進而讓校園暴力法律缺位得以彌補。
綜上所述,為了讓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各方應進一步重視“校園暴力”問題,而家長需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立法部門要不斷的完善法律,將全方位預防校園暴力的責任體系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