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竹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和發展,公司以上市公司形式吸收社會資金用以繼續擴大規模,但是在資金籌集的過程中,一些中小股東的權益往往受到忽視,經常會受到上市公司虛假陳述以及其他關聯交易的負面影響,導致自身權益遭到損失。《公司法》中相關條款能夠為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的權益提供相應的保障,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本文對《公司法》里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
2014年我國頒布了新修訂的《公司法》,新《公司法》放寬了公司前置的條件,有利于激活市場的活力,但是在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的缺陷。
在我國《公司法》中明確規定股東有查閱公司賬務的權利,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股東的權益。但是這項法律規定缺乏實質性的操作內容,特別是中小股東知情權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首先來說,《公司法》并沒有明確查閱上市公司賬簿的股東主體,沒有明確持股的時間以及持股的比例;第二,對中小股東查閱公司賬簿范圍缺乏明顯的界定,舉個例子來說,中小股東能否查閱上述公司的會計憑證一直以來是一個爭論的焦點,這樣就限制了中小股東知情權的行使;第三,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在操作上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第四,公司法對行使知情權的相關法律的處境并沒有明確,如果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利受到損害,那么很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果股東討論事項存在相關利害關系,那么股東就不具有決議的表決權,也被稱為表決權的回避制度。在公司實際實施的過程中,有效的利用變成回避制度能夠避免出現公司治理中資本多數的服從原則,能夠實現對于中小股東的有效保護。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國《公司法》對表決權回避制度規定還比較模糊,適用的范圍比較小,因此很難顧及到大多數的中小股東。《公司法》第16條規定,在關聯擔保協議中股東具有回避的義務。但是隨著現代企業之間合作愈加緊密,商業并購以及商業聯合的這種經濟行為更加密切,因此各種關聯交易層出不窮,《公司法》對于表決權回避制度規定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并且難以有較大的適用范圍。在《公司法》中對上市公司的董事回避制度雖然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沒有對于非上市公司進行明確規定,因此正是由于公司法中表決權回避制度定義的模糊,在間接程度上造成了中小股東的權益難以受到保障。
《公司法》的規定中保障股東知情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建立檢查人選請求權。如果在公司正常經營的過程中,股東認為公司的運作損害自身利益,那么可以享有檢查人選的請求權,由法院進行審核之后,相關法院可以指派專業調查人員,對公司的業務以及財務情況進行全面的摸排整理。知情權的保障可以參考日本的公司法,如果股東懷疑企業運營損害自身權益,那么只有具有一定比例持股的股東,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這是保護中小股東知情權的一項救濟權利。另一方面,需要在公司法中完善股東的質詢權,如果中小股東發現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出現問題,那么可以及時向股公司的管理人員進行質詢,并且要求公司管理人員改正錯誤的做法。在我國的《公司法》中,對于質詢的權力行使的具體步驟以及程序等等并沒有經過明確的解釋,因此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可以在以后的《公司法》的修訂過程中對這一條款進行詳加說明,增加其可操作性,這樣才能夠保障中小股東的知情權。
中小股東對企業進行投資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因此,在進行股東大會對公司的重大事務進行討論特別是直接關系到中小股民利益的決議審議的過程中,如果實行相應的表決回避制度,那么會極大的影響股東的相關權益。如果采用表決權回避制度很有可能導致少數股東控制最終股東大會的決議。因此在日后《公司法》進行修改時,可以明確表決權回避制度的適用條件,防止大股東以其所持有的多數股份來侵害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夠提升中小股東在股東大會的影響力,充分發揮表決權回避制度,給中小股東帶來權益的保障。
《公司法》對小股東的權益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解決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與多數資本之間的相互矛盾,雖然多數資本原則能夠提升公司的決策效率,但是實際上多數資本原則更加保護的是大股東的利益,由于中小股東雖然人數眾多,也能夠享有一定的表決權,但是由于其所占股份有限,因此難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存在剝奪中小股東權益的行為。第二,我國的《公司法》并沒有明確股權平等的原則,如果在形式上堅持股權平等,而沒有實質性的操作,那么所謂的平等就沒有意義。我國的《公司法》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有諸多不足之處,應該加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