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凱
(150000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哈特于1907年生于英國,曾經擔任過九年的出庭律師,二戰期間服役于英國情報機關,戰爭結束后在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哈特一生著作累累,主要有《法哲學的定義和思想》《法、自由和道德》《懲罰與責任》。其代表作《法的概念》初版于1961年,1972年再版,中譯本名為《法律的概念》。在《法律的概念》一書中一方面對奧斯汀的“命令說”進行了繼承與批判,另一方面提出了非常有創新性的法律規則。
奧斯汀在《法理學的范圍》這本書中將廣義的法律分為準確意義上的法和非準確意義上的法,進而又將廣義上的法律分為四類,一是神法和上帝法;二是實際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三是實際存在社會道德;四是隱喻意義上的法。奧斯汀認為法理學只研究實際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這一類法律是由主權者發布的命令,命令則是優勢者對劣勢者的統治。在奧斯汀看來“命令”、“義務”、“制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術語,奧斯汀認為主權者雖然不受法律的制裁,但是也不能為所欲為。哈特認為奧斯汀的法律命令給人設定了一個被動遵守法律的義務,他認為這種義務更像是刑法中的義務,因為刑法就是通過法律規定限制人們去做某些事情,這種命令就是為了實現主權者的某種意愿。所以這種命令并不適用于私法領域,當私人為了自身的某項利益與其他人簽訂一個契約,不能說這是為他人發布了一個命令或者設定了一項義務,這種私人間簽訂契約的權力與刑法上的義務完全沒有對等關系。所以哈特認為奧斯汀的“命令說”把具有不同社會功能的法律規則納入到同一規則,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社會主要功能與輔助功能之間的差異。
哈特認為奧斯汀主權與習慣服從的概念無法說明法律的效力具有連續性,也不能解釋法律的持久性。首先,在法律效力連續性方面,雖然在主權者缺位時可能會出現法律的“空白狀態”,但這種情況并不常見,更常見的是將立法權力不間斷的接連相傳,以保證法律效力的連續性;其次,在法律效力的持久性方面,奧斯汀認為法律之所以具有持久力,是因為之前主權者制定的法律仍然是法律,是人們習慣性服從的結果。而哈特則認為法律的持久效力來源于目前的承認規則對之前法律制定者權威的一種肯定,哈特是在承認規則的基礎上論證法律具有持久性的;最后哈特認為奧斯汀主權理論不僅在形式上是錯誤的,就其實質而言應該以規則的概念作為主要手段,因為社會中并不會有人質疑法律的存在。
在批判了奧斯汀“命令說”的基礎上,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哈特試圖用“法律規則說”代替奧斯汀的“法律命令說”。“法律規則說”即法律是第一性規則與第二性規則的結合,所謂第一性規則就是要求人們做一類行為或禁止人們做一類行為,第二類規則是附屬性規則,用新的規則廢除修改舊的規則,決定它的運行方式。從這里我們能看出來,第一性規則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禁止性規則,而第二性規則是一種授權性規則。哈特認為,“法理學的關鍵就在于兩種規則的結合”,并且兩種規則的結合能夠很好的解釋法律。哈特創設了一個沒有立法機構、司法機構,各種官員的原始狀態社會,在這個原始社會中完全由第一性規則運轉,但是其表現出不確定性,因而哈特為其加入包含“承認規則”“改變規則”“審判規則”的第二性規則,從而使第二性規則作為對第一性規則的補充。
雖然哈特繼承奧斯汀實證主義的傳統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否認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首先,哈特承認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但是法律義務更具體一些。其次,從四個特點論述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即重要性、非有意改變性、道德罪過的故意性、道德強制的形式。最后,哈特提出“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內容”,從五個方面說明法律和道德的內在的復雜關系。哈特認為法律雖然不是道德,但是它肯定會受到道德標準的影響。
哈特是新分析法學派的開創者,他通過對奧斯汀傳統式實證主義法學的批判,從不同的角度對法律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的解釋,他的觀點對于后世法律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法律的概念》這本書無疑是哈特的扛鼎之作,這本順應時代潮流的法學著作雖然其中有部分不足,但是他的新分析實證主義為后世研究法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其深厚的理論觀點,也推動了后世分析法學進步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