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雨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法律規范沖突的實質意義是解決立法技術中的缺陷,現代對于法律沖突的邏輯性的研究實質是否適用于當前的立法規范。漢斯·凱爾森曾經在自己的晚年將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劃分成了兩個大問題,分別是法律規范的沖突符不符合邏輯性質,再有就是普通的法律規范和特殊的法律規范的分析過程是否符合法律的邏輯思考。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主是討論的是在案件中到底符不符合邏輯性質。
法律規范的沖突是不是符合邏輯思維,換一種說法就是邏輯思維是否可以在法律規范中行得通。凱爾森本人對他自己提出的觀念也在不斷的推敲改變,這個推敲的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純粹法學(第一版)》的出版是第一階段的標志;《純粹法學(第二版)》是第二階段的標志;《規范的一般理論》是第三階段的標志。
傳統意義上來說,邏輯思維是指在某一個限定的命題里面,因此命題間相互的沖突我們就叫它邏輯思維上的矛盾,凱爾森認為矛盾適用于命題同樣也適用于人們對規范沖突的認知,規范沖突是為了規范法律體系下的沖突。比如憲法規范和違反憲法的規范,如果在同一個大環境下面這兩種規范都被承認的話那么就將會威脅到法律的平等一致性。因此違反憲法規定的沖突就會通過憲法法院被廢止。但是在初期階段凱爾森認為只要沒有被廢止的沖突即使是違反了法律約束也是有效的,所以只要這個沖突不發生就將會一直有效。我們出于對法律公平一致性的考慮不能容忍任何的法律里面的沖突。
法律的根本在凱爾森的第二階段已經接近于成熟,在這個時期凱爾森認為法規所規范的沖突只有一個是有效的。他用另一種邏輯方式證明規范之間沒有辦法形成邏輯沖突。由于矛盾沒有辦法直接規范沖突,所以運用真假的對立來對對象進行有效或者無效的辯證思考。想要徹底弄清楚凱爾森的第二階段的含義就必須對凱爾森的法律命題學說做出深入的了解,法律學說雖然在語言的表面層次上和法律規范相同但是深入到概念兩者就有著很大的差別。簡單來說是法律制造者規定的法律規范,法律學說則是對法律的研究。法律規范對于事件有著明確的有效無效的規定,但是法律學說只是對案件的研究沒有有效無效的強硬區分。
凱爾森的第三階段出現在他新主張的觀點出現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的觀點中明確的否定了將規范和命題相比較所得出的結論。他認為規范和命題并不能劃等。對于命題而言一個是真的那么另一個必然是假的,但是規范就不一定是如此。比如同時存在兩個法律規范如果一個必須做出相關約束,另一個不存在約束,那么兩者之間就不存在什么沖突了,因此命題學說對于法律規范并不適用;命題無論是真是假這個命題始終是存在的,但是在同一件案件中的的兩個法律沖突只能有一個是有效存在的。
邏輯作為一種沒有實質存在的形式化的工具,如果想要證明法律規范里面的沖突時是邏輯思維上的沖突還需要提供更加直觀有力的證明觀點。
我們都知道一個規范可能會與另一個規范相互排斥那么這兩個規范之間就會出現沖突。我們都知道法律的根本就是調控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我們從這一方面理解就能連貫的將法律規范和規范人類相互結合。另一方面我們如果只是認為法律規范僅僅是用來規范人類行為上的沖突,并只是用這一方面來證明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的話未免有些有失偏頗,只會影響法律規范的穩定性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兩個規范遵守一個的時候去嘗試看看能不能也遵守另一個規范,也就是實施規范制定者所規范的行為。
執行規范和禁止規范以及允許規范往往呈現的是一種道義上的矛盾。曾經魏因伯格伯格說過一個例子就是一個人需要執行某項法律義務,同時也需要執行另一項法律義務,并且這兩個法律義務相互沖突,這時這個人卻同時執行了兩個具有沖突的事情,但是卻是成立的。
總而言之,規范沖突內的矛盾和規范沖突外的矛盾是兩個矛盾的基本邏輯形式。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思維是對一個理想形狀態下的規范,并不像命題那樣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法律規范沖突是在邏輯思維上進行辯證的討論。它是在道義上去規范人類的行為,并不是非真既假可以來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