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實錄對“南海”與“南洋”的記載與認知

2018-01-23 11:17:37
南都學壇 2018年6期
關鍵詞:概念

謝 貴 安

(武漢大學 歷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們今天的“南海”概念是十分明晰而確定的。然而,“南海”的概念實際上是歷史形成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本文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和“概念史”的研究路數,對明清兩朝的官方史書《明實錄》和《清實錄》所記載的“南海”和“南洋”概念,進行剖析,試圖弄清明清兩朝官方對南海(南洋)的認識狀態和認知程度。對“南海”或“南洋”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前人在有關南海或南洋歷史的論著中多有論述*①參見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年版;中國南洋學會主編,姚楠、許鈺著:《古代南海史地叢考》,民國商務印書館刊本;周偉洲:《長安與南海諸國》,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王颋:《西域南海史地考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司徒尚紀:《中國南海海洋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如韓振華《南海諸島史地研究》中的第一篇《我國歷史上的南海海域及其界限》,便探討了“南海”一詞的源流,指出:“先秦時代,《詩經》中已出現‘南海’這個字,但是南海所指范圍,則與《禹貢》中的‘南海’,同樣難以肯定。秦漢以來,今廣東省南至海這個海——南海,史籍上也屢有記載,并建置南海郡,治所設在今之廣州。但是,有關南海海域的范圍,仍然付諸闕如。東漢以來至隋唐,相當于今天南海范圍的這個海,稱為漲海,所謂‘按南海、大海之別(名),有漲海’。”[1]1但迄今為止,學界對明清實錄中所記載的“南海”和“南洋”概念的探討,則付之闕如。本文就此問題試作一探。

《明實錄》包括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和熹宗十三朝實錄。《清實錄》包括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十一朝實錄和溥儀的《宣統政紀》。《宣統政紀》修于溥儀遜位后的民國,雖不敢命名為“實錄”,但實際上仍屬于實錄性質的史書。明清實錄對“南海”和“南洋”的記載,蘊含著明清皇帝和官員對南中國海及其周邊地區地理概念的認知過程。

《明實錄》中所載與今天南海概念相關的“南海”詞匯條目較多,共17條,約4000字;《清實錄》所載與今天南海概念相關的“南海”詞匯不多,約有19條,共4300余字,若按“南海”字數在《明實錄》(1600萬字)和《清實錄》(3658萬字)全書字數中的各自占比來看,《清實錄》所載相對來講比《明實錄》要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清代官方對南海的認知比明代弱,而是因為《清實錄》中用“南洋”概念覆蓋了“南海”。 《清實錄》中“南洋”概念,出現頻率很高,字數多達7萬余字,而《明實錄》中的“南洋”只有9條,全是指浙江“南洋營”的參將、游擊和守備之官名,無一條與今南海概念相關。顯然,對于今天的南中國海,《明實錄》多用“南海”,而《清實錄》多用“南洋”概念。

一、《明實錄》對“南海”地理概念的認識

“南海”概念出現在《詩經》和《禹貢》中,但只有“漲海”被明確認定為是指南中國海。至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在解釋“海外諸蕃國”時指出,“大抵‘海’為界限,各為方隅而立國”,“正南諸國,三佛齊其都會也。東南諸國,國婆其都會也。西南諸國,浩乎不可窮,近則占城、真臘”等國。這里雖然用的只是“海”這個概念,但很清楚就是指的是“南海”。以這個“海”為界限,“海”以內,是中國之境,“海”以外,才是“‘海’外諸蕃國”,并以這個“海”為主而立方隅,從而才有東南海諸國、南海諸國和西南海諸國的區分[1]9。至明代,南中國海明確使用的概念是“南海”,《明實錄》中反復使用“南海”一詞。

明代皇帝明確指出,南海是其南疆。《明太祖實錄》卷三四載,洪武元年(1368)八月己卯,朱元璋在大赦天下的詔書中說,自己起兵反元,以安定天下為己任,“賴天之靈,因民之利,干戈所至,強殞弱服,大河之北以際南海,罔不來臣”,指出他征服的南部疆界為南海。

明代“南海”的地理概念,靠近大陸的地方比較明晰,認識到南海北界在福建和廣東二省。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六十余人流劫潮州等處,守臣告急。兵部報告:“閩、廣二省俱鄰南海,倭奴侵軼廣中,皆以閩人為向道。今其勢張甚,在兩廣固當克期誅剿,在福建撫臣亦難辭縱賊貽患之責。”[2]在兵部看來,福建與廣東都與南海相鄰。事實上,今天南海的北界,有福建說,有廣東說。福建說,則稱東海與南海氣象分界線,是福建省泉州市崇武鎮的海濱;廣東說,則稱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鵝鑾鼻一線,是南海與東海的分界線。

福建為南海北界,屬南海范圍,在《明太祖實錄》卷一○八“洪武九年八月”條中也有證據。當時朱元璋賜福建布政使司參政魏鑒、瞿莊璽的詔書上稱:“今年仲夏,敕卿南行,以轄八閩,然其地利盡南海,勢控諸番,宜忠君愛民,修身慎法,則芳名不朽。卿其審釋力行,以副朕委任之意。”[3]1802閩省利盡南海,劃分已很分明。既然福建屬于南海范圍,則廣東自然屬于南海。天啟元年(1621),兩廣總督陳邦贍在向朝廷匯報從山東登萊渡海進軍遼東時,指出:“征及東粵水兵,自南海至北海道里修長,眾莫應者。”[4]顯然,在他的意識中,廣東的水兵須經南海北上至北海(渤海)。換句話說,廣東屬于南海區域。

廣東與越南交界的北部灣地區屬于南海,盛產珍珠,明廷在那里采辦。據《明孝宗實錄》卷一九三載,弘治十五年(1502)十一月甲午,內府承運庫以缺供用珍珠,“請下南海采辦”,廣東守臣則奏稱地方遭受災傷,“兼以黎賊之擾”,請求暫時停止。既然提到廣東,又提到越南“黎賊”,那么這里的南海,應該指廣東與越南相鄰的北部灣地區[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北部灣以北的廣東地區劃歸廣西。。在明人的觀念中,廣東以南的南海之中有黑人出沒。《明太祖實錄》卷七六載,洪武五年(1372)九月乙巳朔,“南海盜黑鬼為亂”。朱元璋“詔廣東衛兵討之,敗其眾于馬鞍山,又敗之于浪淘嘴,生擒黑鬼及偽都督元帥等三百七十余人,斬之”。顯然,黑人出沒的南海,應該是今南中國海,靠近廣東一帶,所以由廣東軍隊負責平定。

明代南海的地理概念,向外延伸,海之西是越南,海之東是今菲律賓,海之南是今印度尼西亞。這一概念近乎清代“南洋”的概念。

南海之西界為越南。據《明太宗實錄》卷六八載,永樂五年(1407)六月癸巳,設交阯交州左右等衛指揮使司。朱棣敕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曰:“安南黎賊悉已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清。惟沙漠鬼力赤等倔強未順,為患邊境,當俟釁驅除之。爾有謀略,宜具來聞。”在他看來,越南也屬于南海之地。進一步分析,則越南應屬南海的西界。

南海之東界當為呂宋、蘇祿等國(今屬菲律賓),但《明實錄》缺乏將這些番國與“南海”相提并論的記載。然據《明熹宗實錄》卷五八載,天啟五年(1625)四月戊寅朔,福建巡撫南居益題奏:“近據諜者言紅夷消息,尚泊數船于東番,將有事于呂宋。夫呂宋,我之屬國。今商民乘春水赴之者甚眾,遭于洋必無幸矣。”將呂宋一帶稱為東番,是相對于廣東而言。廣東既然瀕臨南海,而此“東番”應指南海之東,含有將呂宋視為南海之東界的意思。

南海之南界是舊港、爪哇等國(今屬印度尼西亞)。明人對此有較清晰的概念。永樂三年(1405),明太宗遣行人譚勝受、千戶楊信等往舊港招撫逃民梁道明等人。實錄特別指出:“舊港在南海,與爪哇鄰。”梁道明本是廣東人,“挈家竄居于彼者累年”。廣東、福建軍民從之者至數千人,推梁道明為首。明朝的指揮孫鉉“嘗使海南諸番,遇道明子二奴,挾與俱來,遂遣勝受等偕二奴賚敕招諭之”[5]。舊港即今印尼蘇門答臘的巨港。《明太宗實錄》卷七一載,永樂五年(1407)九月癸酉,爪哇國西王都馬板遣使亞列加恩等前來朝貢,朱棣遣使赍敕諭都馬板曰:“爾居南海,能修職貢,使者往來,以禮迎送。朕當嘉之。”爪哇即今印尼首都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在朱棣的心中,爪哇等地屬于南海區域。《明實錄》關涉“南海”的幾處記載中,呂宋、舊港、爪哇諸島國尚屬“諸番”,是明朝皇帝眼中的朝貢國。至《清實錄》中,因這些地區逐步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故不再稱其為中國的朝貢國了。

綜上,《明實錄》對“南海”的記載比較簡略,反映了明代官方的南海地理觀念。從中可知,明代官方史書中,“南海”與今南中國海大致相同,只是認為福建也屬于南海范圍。這與今天主流觀點認為廣東才屬于南海范圍,有一定的差別。

二、《清實錄》對“南海”的印象與概念

清廷來自東北,對遙遠的南海并無印象,故《清實錄》中,直到平定中原的順治朝,其實錄中才開始有南海的概念,但這個概念也是逐步發展的。最初,“南海”是包括在籠統的“東南海”之中的。據《清世祖實錄》卷三○載,順治四年(1647)二月(壬申朔)癸未,以浙東、福建平定,頒詔天下,詔曰:“東南海外琉球、安南、暹羅、日本諸國,附近浙閩,有慕義投誠、納款來朝者,地方官即為奏達,與朝鮮等國一體優待,用普懷柔……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注]這種“東南海”的概念,后來偶爾一用。《清世宗實錄》卷五八載,雍正五年(1727)六月(丙戌朔)丙申,蘇祿國王遣使進貢后,雍正帝讓大臣議處,他們提出意見道:“東南海外諸國琉球、荷蘭、安南、暹羅,初次奉表納貢,頒敕諭一道,即令來使赍捧還國,其使臣賜宴頒賞,遣官伴送。今蘇祿國初次奉表稱臣納貢,應照例行,以示嘉獎。”皇帝允從。清代大臣們將琉球、荷蘭、安南、暹羅仍然籠統用東南海諸國的概念來指稱。見《清世宗實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77頁。

等到平定廣東,清廷對南海的概念更加明晰,不再簡單地稱東南海,而明確稱為“南海”,并將暹羅和安南視為南海諸國,而將琉球和日本排除在外,說明清朝已清楚南海與東海的區別(在清廷的眼中,當時尚無黃海的概念,黃海應屬于東海)。據《清世祖實錄》卷三三載,順治四年(1647)七月甲子,以廣東初定,特頒恩詔,詔曰:“南海諸國暹羅、安南,附近廣地,明初皆遣使朝貢,各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朝廷一矢不加,與朝鮮一體優待。貢使往來,悉從正道,直達京師,以示懷柔。”清廷對廣東濱臨南海,海上走私貿易發達的狀況也了如指掌,但它一開始便推行海禁政策:“廣東近海,凡系飄洋私船,照舊嚴禁。至巨寇并罪逃之人窟穴其中,勾引剽掠,雖從前犯有過惡,如能悔過投誠,概免其罪。即偽官逆將寄命海上者,果能真心來投,亦開其自新之路……于戲!四方大定,悅來無間于寰中;萬國攸寧,聲教丕揚乎海外。凡官斯土,體熙朝寬大之懷,永乂吾民,享奕葉蕩平之福,播告遐邇,咸使聞知。”[6]

在中原長大的圣祖玄燁,對大中華地理知識興趣濃厚,曾對大臣說自己“于地理從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號,無論邊徼遐荒,必詳考圖籍,廣詢方言,務得其正”,還“遣使臣至昆侖西番諸處,凡大江、黃河、黑水、金沙、瀾滄諸水發源之地皆目擊詳求,載入輿圖”,因此他能夠說出中國水系的發源與流向:“大概中國諸大水,皆發于(西藏)東南諾莫渾烏巴西大干內外,其源委可得而縷析也。”在對黃河之源、岷江之源、金沙江之源均作介紹后,特別指出:瀾滄江流入云南境,向南流入緬甸;瀾滄之西是云南的潞江(怒江),向南流經永昌府潞江安撫司境后流入緬甸;潞江之西為龍川江,流經漢龍關入于緬甸,“此諸水在東南諾莫渾烏巴西大干之外,皆流入南海也”[7]820。這是他的南海概念,只要向南流入海洋,這些海洋就是南海。以今天的地理知識來看,怒江和龍川江流入印度洋,而瀾滄江則流入太平洋之南海。

南海風波之平靜,一直被認為由廣州城南的南海神廟負責,然而,晚清時,朝廷又讓南海北岸揭陽的關帝廟來承擔。光緒三年(1877)三月,朝廷“以神靈顯佑,頒廣東揭陽縣關帝廟扁額,曰威宣南海”[8]681。這一做法,強化了廣東以南的海面為南海的印象。

三、《清實錄》中對“南洋”的記載與界定

《清實錄》中“南海”概念較少使用,但“南洋”一詞頻繁出現,不僅涵蓋了“南海”的概念,而且范圍較后者為廣。由于晚清時為了海防,清政府將中國的沿海地區分為南洋、北洋兩個防區,以長江口為界,北洋包括蘇北、山東、河北、遼寧各省,南洋則包括蘇南、浙江、福建和廣東各省。鄭觀應建議:“南洋起廈門,包汕頭、臺灣、潮陽、甲子門、四澳、虎門、老萬山、七洲洋,直抵雷、瓊為一截。”[9]420事實上,清朝的南洋概念較鄭氏提議更為廣泛。清廷以南洋大臣從廣東移駐江寧,由兩江總督兼任,故《清實錄》中大量的“南洋”概念并不是今天的南海范圍。去除掉與今南海無關的南洋概念,將與今天南海相涉的“南洋”記載加以梳理和提煉,可以看出清代對南海的認知狀態。

南洋是與西洋、東洋和北洋相對的概念。西洋主要是指歐洲,這與明朝不同。南洋與東洋的概念也不相同。《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一“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條,曾同時提到了東洋與南洋:“凡商船照舊東洋貿易外,其南洋呂宋、噶羅吧等處,不許商船前往貿易。”南洋與北洋也不同,在清代往往是相對的概念,在實錄中經常相對而出。《清高宗實錄》卷一三二七“乾隆五十四年四月辛亥”條,提到了清代海軍巡視南洋與北洋的會哨制度,“前往南洋、北洋會哨,至交界地方”。清代南、北洋的交界之處在長江口,也是清代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管轄海域的分界處。上海處在長江口,因此南洋和北洋的船只均進出其中。據《清宣宗實錄》卷三六○“道光二十一年十月甲辰”條載:“上海各項船只,有南洋、北洋之分。北洋沙船,有印照戳記;南洋閩、粵各船,歸行戶專管。”

顯然,清代的南洋概念比南海概念大得多。清代以南洋概念覆蓋了南海概念。這一概念帶來了麻煩:南海基本上是中國的領海,而南洋則包括南海周邊的各島國和中南半島上的國家,兩個概念差別明顯。

那么,清代南洋的概念有什么內涵?范圍有多大呢?

南洋的北界在今長江口,遠非南海概念所能容納。《南京條約》簽訂后,規定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通商,于是設置南洋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兼任。咸豐八年(1858)后改由兩江總督兼任(一度由江蘇巡撫兼任)。通商大臣從南(廣州)向北(江寧)的移駐,使得南洋的概念更加頻繁地與閩粵以北的江蘇(主要是蘇南,包括上海)、浙江相聯系。導致南洋概念將江浙閩粵各省沿海地區都包括在內。這四省的海岸線都成為南洋的北部界線。

江蘇沿海是南洋北部界。《清實錄》明確記載,說“江寧為南洋根本,關系重要”[10]1171-1172、“江寧為南洋根本”[10]1220、“金陵為南洋根本重地”[10]1175、“江垣(即江寧)為南洋適中之地”[10]861,說明江蘇和南京(江寧)都屬于南洋的范疇。上海當時屬于江蘇省松江府,地處長江口稍南,也屬于南洋的范圍。因此《清德宗實錄》卷五一八“光緒二十九年六月乙卯”條直截了當地稱:“上海當南洋沖要,市舶往來,十倍津沽。”[8]838

浙江是江蘇以南的省份,也屬于南洋的范圍。《清德宗實錄》卷四四二“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丁亥”條明確指出“浙省地屬南洋”。浙江省寧波府象山縣的南田島(又名牛頭山),被稱為“南洋要沖”。據浙江巡撫增韞奏:“浙江寧波府屬南田,兀峙外海,貼近三門,與寧海、定海、玉環等廳縣相為犄角,誠為東浙屏蔽,南洋要沖。”[10]314

福建是浙江以南的省份,自然屬于南洋范圍。即使在概念較小的“南海”中,福建部分地區都曾被視為南洋的范圍。如東海與南海氣象分界線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崇武鎮海濱。在《清實錄》中,福建被頻繁地作為南洋重要的門戶之地而提起。《清德宗實錄》卷一一二“光緒六年四月庚戌”條中,光緒帝特地指出“福建為南洋門戶”;同書卷一七四“光緒九年十一月丙申”條中,皇帝再一次強調“閩省為南洋門戶”。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月,光緒帝告諭軍機大臣等人:“此次葉祖珪率船南下,并著南洋閩、浙等省督撫接見該統帶,面商一切機宜。”[8]974顯然,閩、浙等省都在南洋范圍之內。

清光緒十一年(1885)十月,臺灣建省。在此之前,它屬于福建省。無論建省前后,臺灣均被視為南洋門戶。光緒六年(1880),皇帝指出臺灣“該處為南洋門戶”[8]777。七年(1881)四月,皇帝又稱“臺灣為南洋門戶”[8]885。十一年(1885)九月,慈禧太后在“懿旨”中也強調“臺灣為南洋門戶”[8]1023。十一年(1885)十二月,建省伊始,皇帝再一次叮呤:“臺灣為南洋門戶。業經欽奉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并強調“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成一氣”[8]1097。

廣東被清人視為“當南洋首沖”。光緒九年(1883)十月,皇帝指出:“廣東當南洋首沖。”[8]402十年(1884)四月,他又強調“廣東為南洋首沖”,這實際上是從南向北的順序說的。當時中法兩國正在對峙,沖突一觸即發。法國從越南向中國進犯,當然廣東是“首沖”了,正如皇帝自己所說:“由越抵瓊,尤瞬息可至。”[8]572廣東省沿海地區第一門戶,是廣州的虎門。因為如果由南海登陸進攻廣州的話,虎門的地位非常重要。光緒十九年(1893)八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在奏疏中指明:“虎門沙角為南洋第一門戶,亟應保衛。”[8]202直到宣統元年(1909),仍有人提起“查南洋之形勝,向稱虎門”[10]203。廣東雖然在清代不屬于南洋最北的界線,但今天卻是南海最北界,其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鵝鑾鼻一線,是南海與東海的分界線。其實,清康熙帝早已認識到南澳島的特殊地理位置。據《清圣祖實錄》卷六“康熙元年正月己丑”條載,皇帝玄燁指出:“查南洋與南澳相對,最為要地。”他要求授許龍為潮州水師總兵官“駐劄南洋,以資彈壓”。無論明清,都將南海北岸廣州府下屬的南海縣稱為“南海縣”,則反映當時對廣東與南海地理關系的認識水平。

在南洋(南海)中,有中國的三大群島,《清實錄》對此也有記載,并明確稱西沙為“南洋第一重門戶”。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兩廣總督張人駿奏:

粵疆濱海,大洋中洲島甚多。日人占踞東沙島,現已據理力爭,即可將該島收回。又查有西沙島,在崖州屬榆林港附近。該島共有十五處,其地居瓊崖東南,適當歐洲來華之要沖,為南洋第一重門戶。業已分別勘明,將各島逐一命名,以便書碑。其島產則有礦砂,為多年動物所積成,可作肥料之用,一律開采,實足以浚利源。且開辟以后,需用工役必多,招來而安集之,尤為殖民之善策。擬即在島內設廠,先從采砂入手。俟東沙島收回后,亦即一并籌辦。得旨:“著袁樹勛悉心經畫,妥籌布置,以辟地利。”(摺包)[10]307

這是中國官方史書對清政府經營南海諸島的明確記載,反映了清廷對東沙群島主權的維護,以及對西沙群島勘察、命名、立碑、開采、移民、設廠的有效管理和明確規劃。南海諸島中的西沙群島此前被稱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被稱為萬里海塘。宋代作為海南島地方志的《瓊管志》記載道:瓊管(海南島)“其外則烏里、蘇密、吉浪之州,南與占城相對,西則真臘、交趾,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11]。而東沙群島第一次被以“東沙”稱呼的,則是在清代的游記《海錄》中。劉南威指出:“在南海諸島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個群島中,東沙一名最早出現,它見于謝清高的《海錄》中。該書載‘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東,故呼為東沙’。這是‘東沙’地名的首次出現。它是用方位名稱來區分南海諸島中四個群島和以‘沙’字來貫穿四個群島的開始。”[12]謝清高(1765—1821)生活在乾隆三十年至道光元年之間,他對東沙島的記載,較國史要早,但實錄記載則代表國家對該群島的主權的宣示與治理。

以上是清代關于南洋(南海)北部邊線,以及南洋中南海諸島的認知和記載,均屬于中國的范圍內。

那么,南洋的東部、西部和南部界線究竟如何呢?這在《清實錄》中也有記錄。與《明實錄》所載南海環境不同,《清實錄》記載南洋東、西、南諸國和地區時,這些地方均已落入西方殖民者之手,成為中國的外部隱患。鄭觀應指出:“昔泰西各強敵,越國鄙遠而來。今而南洋各島,悉為占據。則邊鄙已同接壤,郊坰無異戶庭也。”[9]420《清實錄》中記錄了屬于“南洋”范圍的東、西、南諸國及地區的情況。

南洋的東界為菲律賓(呂宋)。康熙五十六年(1717)提到過“南洋呂宋”[7]658。《清德宗實錄》卷四九二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外務部在回應外交官呂海寰的奏疏時,指出“南洋各島”中有“英屬之小呂宋”[8]。則說明小呂宋是南洋的東界,且為英國人的殖民地,不屬于中國。

南洋的西界當然是越南。這在明代實錄中,已經是很清晰的概念。朱棣曾稱“安南黎賊悉已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清”[5],顯然認為越南屬于南海之地。清代南洋概念中,越南屬于西界的認知,當繼承自明代。在《清實錄》中,并未直接指明“南洋越南”。不過,《清宣宗實錄》所載皇帝的一份諭旨稱“雷、瓊二府外洋,亦與越南洋面毗連”[13]。雷州和瓊州外洋,就是南海(南洋),與“越南洋面毗連”,則說明越南是南海的西鄰。據《清宣統政紀》卷一七載,宣統元年(1909),農工商部奏稱“司員王大貞巡歷南洋各埠”后,“匯陳大概情形”,其中便提到“和蘭所屬諸島,法屬越南,各國均設領事”[10],則明確表明王大貞巡歷的南洋各埠中,就有越南。越南屬于南洋,位處南洋西界,當是清人的共識。

南洋的南界為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乃至太平洋中南的薩摩亞。馬來西亞被作為南洋的認知,見諸《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九“康熙五十七年五月辛未”條的記載。當時兵部在議覆兩廣總督楊琳奏疏時,使用過“南洋柔佛”的概念,柔佛即今馬來西亞柔佛州,在新加坡對岸。光緒二十年(1894)朝廷曾“頒南洋檳榔嶼”關帝廟匾額[7]。檳榔嶼在今馬來西亞東北部。

新加坡也被《清德宗實錄》卷四八六“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丁酉”條明確稱為南洋之地:“福建舉人內閣中書銜邱煒萲,向在南洋新嘉坡一帶經商,素為華商之望。”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頒給“南洋新嘉坡天后廟扁額”[8],也說的是“南洋新嘉坡”。

印度尼西亞在《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一“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庚辰”條中,也被提到,被稱為“南洋噶羅吧”,則說明南洋包括噶羅吧。該地也稱巴達維亞,即今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國外交官呂海寰在奏疏中使用了“和蘭屬地南洋噶羅巴島”[8]的說法,也把噶羅巴當作南洋的南界,但明確指出此為荷蘭屬地,未將之視為中國疆域。三十四年(1908),清農工商部在奏疏中也提到“南洋爪哇、渤良安地方”[8],表明爪哇和渤良安都屬于南洋的范疇。爪哇就是今天印尼首都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渤良安似在西爪哇島,即今萬隆。

然而,在大清實錄中,南洋的范圍還不只限于印尼那么簡單,它還向東延續至新幾內亞乃至太平洋中的瑙魯和薩摩亞。宣統元年(1909),外務部在一份奏疏中提到“德屬南洋各島”正在商議招募華工數百名,“前往薩摩傭作”,建議將此前派往當地的林潤釗委任為署理“駐扎德屬南洋各島領事,前往薩摩開辦”,“所有應募華工,統歸管轄”[10]。德屬南洋各島,指太平洋中的新幾內亞、瑙魯和薩摩亞等地。南洋本來是圍繞南中國海(南海)形成的更大范圍的地理概念,但它東延至太平洋中的薩摩亞,則是從印尼、德屬新幾內亞“連及”而至的結果。除《清實錄》外,中國人很少將南太平洋中的薩摩亞稱為“南洋”。

南洋南界的概念,東向延伸到南太平洋的薩摩亞,向西延伸到印度洋中的緬甸西海岸仰光。如宣統元年,御史葉芾棠在一份奏疏中明確使用“南洋新嘉坡、仰光各埠”[10]的概念。

對于上述南洋東、西和南邊的國家和地區,清代實錄均未將之視為中國管轄范圍。盡管西邊的越南曾長期作為大清的藩屬國,但在《清實錄》中,越南只有成為法國殖民地和進攻中國的橋頭堡時,才將它作為“南洋”西邊之國加以記載。

清朝因為西方列強不斷叩關,將主要精力用來保衛從長江口到海南、東沙、西沙的南海地區,從而導致《清實錄》用大量篇幅加以記載,但是它仍然把眼光投向了交往日益頻繁的東南亞的“南洋諸島”,在其實錄中記載了較多的清朝經營“南洋”的相關史料。

四、明清實錄都重視對南海祭祀的記載

明清兩代在祭祀本國的名山大川時,均顯示了強烈的國土意識。名山大川之中,就包括南海。明、清實錄都重視對南海之神祭祀的記錄,但是二者有程度輕重之不同。據《明實錄》所記,明廷祭祀南海之神,是其祭祀四海之神的行為,既祀南海之神,也祀東海、西海和北海之神;而據《清實錄》所載,清廷只祀南海之神,而不祀其他三海之神,似乎對南海之神更加重視和敬畏。

《明實錄》中記載了明代祭南海的史實,當時將南海與其他三海一起祭祀。據《明太祖實錄》卷三八載,洪武二年(1369)正月庚戌,命都督孫遇仙等十八人祭天下岳鎮海瀆之神,既有祭祀南海之神的祝文,也有其他三神的祝文:“東海曰:惟神百川朝宗,涵育深廣,靈鐘坎德,潤衍震宗,滋物養民,功被于世。”“西海曰:惟神灝靈所鐘,道里遼邈,坎德深廣,潤衍兌方,滋物養民,功被于世。”“南海曰:惟神環茲粵壤,物鉅靈鐘,坎德深大,離明斯配,潤物養民,功被于世。”“北海曰:惟神玄冥攸司,遐遠莫即,鐘靈坎德,奠位陰方,潤物養民,功被于世。”[3]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又下詔厘定岳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其中確定“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3]。此后,便經常遣官祭祀南海之神。《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三載,洪武十年(1377)六月,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岳鎮海瀆:“陸安侯王志祀東海,營陽侯楊璟祀西海,永嘉侯朱亮祖祀南海,潁川侯傅友德祀北海。”[3]在制定郊祀儀時,確定壝外二十壇中的東十壇為北岳、北鎮、東岳、東鎮、東海、太歲、帝王、山川、神祇、四瀆;西十壇為北海、西岳、西鎮、西海、中岳、中鎮、風云雷雨、南岳、南鎮、南海[3],均是四海之神兼祀。

然而,《明實錄》中也單獨記載了修建南海神廟并專門遣官祭祀南海之神的史實。《明太宗實錄》卷五五載,永樂四年(1406)六月丁亥,“修南海廟”。皇帝還專門賜物給南海神廟:“南海廟神舊有御賜金香盒。”[14]不僅如此,還封給南海之神爵位。《明太宗實錄》卷八八載,永樂七年(1409)二月甲戌朔,“封南海神為寧海伯”。因為當時“遣使往(南海)諸番國”時,“神屢著靈應,故封之”。朝廷只封了南海神的爵位,北海、東海和西海三神在實錄中并無受封的記錄。而且《明太祖實錄》卷五九還記載了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甲子皇帝專門“遣官祭祀南海”的史實。但在明代實錄中,卻從未見朝廷單獨遣官祭祀東海、北海和西海的記載。

像《明實錄》一樣,《清實錄》也記載了朝廷對祭祀南海之神的重視。從清軍入關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合祭時,祭祀南海之神。據《清世祖實錄》卷一三三“順治十七年三月辛酉”條載:禮部商議合祭大享殿典禮,提議在殿內設上帝皇祇位,南向,太祖、太宗位,東西相向;然后在丹墀內設大明一壇、夜明一壇、星辰一壇;再后設東十壇為北岳、北鎮、東岳、東鎮、東海、太歲、帝王、山川、神祇、四瀆;西十壇為北海、西岳、西鎮、西海、中岳、中鎮、風云雷雨、南岳、南鎮、南海,得到皇帝的許可。在朝廷合祭系統中,南海與東海、西海和北海的地位始終保持。此后,祭祀南海成為文化傳統,而且南海成為四海之神中唯一被祭祀的對象。

從康熙開始,清廷獨祀南海之神而舍棄了其他三海神。據《清圣祖實錄》卷二五四載,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丁卯,“遣一等侍衛覺羅外山祭長白山、醫無閭山等處;內閣侍讀學士殷扎納,祭遼太祖陵;副都統馬云霄祭南海”,與此同時祭祀的還有顓頊高陽氏等陵、黃帝軒轅氏等陵、西岳華山、江瀆、南鎮會稽山、禹陵、明太祖陵、東岳泰山、少昊金天氏陵、孔子闕里、中岳嵩山、太昊伏羲氏陵、南岳衡山、炎帝神農氏陵、女媧氏陵、北岳恒山等處。沒有出現東海、西海和北海,顯然南海的地位更為特殊。這種獨祀南海而舍棄其他三海的格局,一直延續下去。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因為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廟,朝廷便派人祭祀長白山、醫巫閭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南鎮會稽山、太昊伏羲氏等陵、炎帝神農氏等陵、女媧氏等陵、黃帝軒轅氏等陵、少昊金天氏等陵、孔子闕里、顓頊高陽氏等陵、夏禹王等陵、遼太祖陵。在四海之神中獨遣“侍講學士李紱祭南海”[7]。雍正帝繼位后,仍然延續康熙時的祭祀體系,在祭眾神時,重視南海之神的祭祀,派“翰林院侍講學士涂天相祭南海”[15]。乾隆帝繼位后,又延續康熙和雍正時的祭祀體系,不祭其他三海神,而獨祭南海之神。剛即位不久,他便在祭祀眾神時,遣“詹事府少詹事福十寶致祭南海”[16]。此后在祭祀眾神時,仍于四海之神中獨祭南海之神*①《清高宗實錄》卷三四○載,乾隆十四年五月己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富德致祭南海”(第702頁);《清高宗實錄》卷三七二載,乾隆十五年九月庚子朔“南海遣李敏第致祭”(第1106、1107頁);《清高宗實錄》卷四○五載,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己酉“南海遣孫灝致祭”;《清高宗實錄》卷四九一載,乾隆二十年六月己巳“南海遣李清芳致祭”(第178頁);《清高宗實錄》卷六○一載,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丁卯“南海遣德爾泰致祭”(第472頁)。《清高宗實錄》卷六五○載,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戊寅“副都御史竇光鼐致祭南海”(第287頁);《清高宗實錄》卷八九九載,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壬午“吏部左侍郎金甡致祭南海”(第1109頁)。。這種對南海神祇的祭祀,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二月壬午最后一次記載后,便戛然而止,再無記載。

對南海神廟進行專門祭祀,是因為南海風浪更讓人擔心。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派往琉球的冊封使臣、翰林院全魁等人在東海遭遇風暴,僥幸生還后,奏稱是得到天后媽祖的保佑,要求皇帝加封稱號,禮部表示贊同,要求與海神一道祭祀,但仍不放心,更建議“另頒祭南海、龍神祈報文二道,于江岸望祭舉行”,得到皇帝的批準[16]。南海神廟在廣州城南。廣東布政使史奕昂為了不耽誤南海神廟祭祀的吉期,特別提出陸路抵達計劃,指出:“南海神廟在省城南,中隔海口,計程八十里。遇欽差告祭,風濤間作,蠲吉愆期。勘陸路可通,飭修橋梁以便經行。”得到皇帝的贊許,稱道:“好!具見留心。”[16]

清廷重視對南海神廟的祭祀,因此也重視對其匾額的題寫。《清文宗實錄》卷一九一載,咸豐六年(1856)二月丙午,咸豐帝由于兩廣總督葉名琛、廣東巡撫柏貴奏稱去年正月間,官軍于四沙水面剿捕匪船時,“西南風陡起,軍帆順利,雷聲轟烈,南海神廟前,白霧橫江,官軍乘機開炮,勢如破竹,將匪船全行燒毀”,要求為神廟題匾額,皇帝乃為南海神廟“親書扁額,交該督撫敬謹懸掛”。于是,頒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神廟御書匾額曰“鏡海流慈”[17]。對南海之神的祭祀,表明南海地位日益重要以及經南海踏浪而來的商舶日益增多的事實。

五、結語

作為明清兩代的官方史書《明實錄》和《清實錄》,對“南海”和“南洋”概念作了記載,從中反映了明、清官方對中國南部海洋的認知水平。《明實錄》主要使用的是“南海”概念,幾乎未用“南洋”一詞;而《清實錄》雖然使用了“南海”一詞,但更多使用的是“南洋”概念。其“南洋”覆蓋了“南海”,而范圍較前者更為寬廣。明、清實錄都重視對南海之神祭祀的記錄,但《明實錄》是在記載四海之神祭祀時兼及南海之神,而《清實錄》則單獨記載南海之神的祭祀,似反映出南海地位至清更為重要。雖然明清當局重視南海之神的祭祀,其實錄中也記錄了“南海”和“南洋”的相關國家和地區,但對南海究竟有多大面積,范圍多寬多廣,兩部實錄中并無明說。這種現象反映出傳統國史重視君臣在關涉“南海”“南洋”討論中的動態過程,卻缺乏對“南海”“南洋”的靜態描述和知識性的總結。與實錄性質相類的官修史書亦有相類似的弊端*②明代官修的《大明一統志》(卷七九《廣東布政司·山川》,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1201頁)和清朝官修的《嘉慶重修一統志》(第二十六冊《廣東統部·形勢·海》第5頁b面,四部叢刊續編本,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均未對南海或南洋作一系統的知識性描述。。《清實錄》中不斷出現的“福建為南洋門戶”“臺灣為南洋門戶”、廣東“當南洋首沖”“虎門沙角為南洋第一門戶”、西沙為“南洋第一重門戶”的相互矛盾的表述,反映了國人在列強不斷進逼南海和南洋態勢下的動態認知,但卻未曾對南海或南洋進行靜態的整體性描述。這種狀態也導致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產生了某種被動的局面,從而留下深刻的歷史教訓。此外,實錄作為中央政府在京所修的國史,對遙遠的邊疆地區的地方史記載比較忽略。晚清“開眼看世界”的魏源,對世界地理知識的掌握算是超過同時代學人的,但在其《海國圖志》中,對“南海”和“南洋”也沒有一個學術性的界定,概念一直游移不定*③可參見魏源的《海國圖志》,岳麓書社1998年版。。對于南海和南洋的記載與認知,當然是當地的漁民留下的《更路簿》《南海更路經》等民間文獻更為細致、清晰和詳盡*④關于《更路簿》的介紹與研究,可參看夏代云:《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海洋出版社2016年版;周偉民、唐玲玲:《〈更路簿〉是我國南海維權的重要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載《瓊州學院學報》2015 年第4 期;吳躍農:《〈更路簿〉我國漁民數千年深耕南海的歷史文化記錄》,載《尋根》2016年第6期。,但這些文獻中的概念很難進入官方的信息通道,從而反饋到中央并為官史“實錄”所記錄。這反映出中央集權制下國史存在的與生俱來的歷史局限。當然,《清實錄》在記載國人對南海(南洋)概念認識的同時,還記載了朝廷對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在內的南海主權的宣示和經營,則無疑是國史記錄史上的重大事件。

猜你喜歡
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概念飛行汽車,它來了!
車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18
存在與守恒:《紅樓夢》中的物極必反概念探討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48
TGY多功能多品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6:10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衰老是被灌輸的概念
奧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深入概念,活學活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热|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另类| 亚欧美国产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天堂免费|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理论一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无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www.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lhav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第一色|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91在线|中文|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伊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