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麗, 孔國慶
(1.河南師范大學 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7;2.南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1]。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持久和最深層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起著中軸作用。在新時代,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培育目標與實踐主體。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與模式,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分層分階段來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引導大學生把理論自在變成理論自覺的重要途徑[2]。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構層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總體發展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設定體現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整體價值訴求,統領其他層次的價值觀。“富強”是經濟建設的核心價值;“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核心價值;“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諧”是人類新文明的靈魂與核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友好表達,是我們共同的美好向往與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價值維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自由”是人類的終極價值之一,社會主義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平等”是社會的基本前提和價值訴求,是關注過程與結果的平等;“公正”是任何一個社會能夠穩定持續向前發展的前提條件;“法治”的核心精神是信奉法律至上。對于個人來說,公民要努力提升自身修養,遵紀守法;對于團體來說,就要以社會為本位,依法行事。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價值目標。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是當代中國社會公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自我修身的要求,整體文明的發展需要以個體素質的提高為前提,“愛國”是政治素養維度,“敬業”是職業道德維度,“誠信”是個人品德修養維度,“友善”是社會和諧的維度。這四個維度四位一體,共同組成了公民個人的日常行為規范。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層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由物質層次、政治層次、精神層次和道德層次構筑而成的內涵系統,每個層次都有相應的關鍵詞加以標示。
“富強”是物質層次的關鍵詞,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物質層次”是其他層次的保護殼,代表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與國家的富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只有筑牢強大的物質基礎,才能為推動其他各項事業的建設發展奠定基礎。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政治層次的關鍵詞。“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核心價值,既是人民當家做主的一種政治制度,也體現了我們的價值理念;“自由”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與共同追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目標,包含著以人的解放與自由發展為目的的制度精神;“平等”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要求尊重與保障人權,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公正”指的是社會公平與正義,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訴求,以人類的解放、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基本前提;“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實現的制度保障。
“文明”與“和諧”是精神層次的關鍵詞。“文明”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要求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發展和積累下來的思想產物。“和諧”是我們對社會制度的一種殷切期盼,是如同《禮記》中描述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篇》)的一種狀態。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道德層次的關鍵詞。“愛國”是對公民與國家關系的首要基本規定,始終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敬業”是對公民的職業道德要求,“誠信”是公民思想道德的基礎要求,“友善”是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
1.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迷茫觀望
不管是專科院校還是本科院校,大學一年級學生都要面對從高中階段培養模式向大學階段培養模式的轉變。具體體現為:在學習方法方面,由原來的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轉變;在生活方式和習慣方面,由家庭式生活方式向集體社會式生活方式和獨立生活方式轉換;在奮斗目標方面,很多大學生需要重新構建新的奮斗目標。在轉變的過程中,各種不適應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壓力,以至于造成大一學生出現迷茫觀望的心理特征。
2.中間年級學生的適應拓展
對于大二大三年級學生而言,由于基本上已適應了大學教育的學習模式和生活習慣,可塑性較強,在此階段學生對國家層面的關注會較之其他層面要多。大學教育往往會結合各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注重創新教育和差異教育,因為這個階段既是他們的專業知識拓展延伸時期,也是他們開始反思自身成長歷程以及專業分流時期。在這個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需要注重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進行成長反思教育。
3.畢業年級的行為實踐
任何理論的學習終歸都要回到生活、回歸實踐。對于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課堂教學內容減少、實踐內容增加,并且初步接觸社會,思想、心理會有較大的變化[3]158-159。這一階段高校要注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情感,增強他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的思想品德,使他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及家庭責任,從而為正式步入社會做準備。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曾說“復雜的道德推理依靠復雜的邏輯推理,一個人的邏輯發展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他能夠達到的道德發展階段”[4]。大學生作為能動的個體,由于成長環境與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認同就會出現層次性。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認同具有層次差異性。其中,認同度最高的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認同度稍次,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認同度最低[5]71。大學生的認同程度不同,接受程度就會不同,最后在行動上也會表現出差異性。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層次性與階段性達到耦合,才能同時兼顧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
普遍認為,個體道德的形成發展具有客觀的規律性,不僅受年齡、性別、個性特點等影響,同時具有順序性,一般按照知情意行順序發展[5]73。由于院校層次不同,不同年級教學任務不同,以至于年級培養目標不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必須具有層次性。大一年級以知識傳授為主,重在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解,中間年級重在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內化,畢業年級重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養成。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這是“知”的形成,且要不斷地提高認知。只有形成了正確的認知,才會在情感上形成良好的情緒情感,產生積極的態度品質,進而引發內心的體驗,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強烈的情緒情感和內心體驗會產生強烈的道德意志,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烈的認同,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造就支配行為的力量——“意”;當大學生接受并認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行為上對他人、社會與自然做出積極反應的時候,就是“行”的形成。
根據角色類型,大學生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一般學生、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相對于學生干部與學生黨員,一般學生的時間比較自由,但也容易因時間自由而隨心所欲。因此,要引導一般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干部則應提出更高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中的優秀代表,應該在思想、政治等各方面都具有表率作用,引導帶動其他學生積極上進。大學生層次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式方法、內容、側重點自然就不同[3]。
個人道德水平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出階段性與差異性。大學生道德發展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不同個體同一方面的道德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個體不同方面發展存在差異性,不同個體個性心理傾向性不同,男女性別道德發展有差異等。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個體道德發展速度與水平的不同,造成不同個體對其認同是不同的;不同的個體,如文科生與理科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表現出不同的認可度,這是不同個體不同方面的差異性。興趣、愛好、性格等個性心理傾向上的不同,決定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程度、認識深度和踐行速度均具有差異性。最后在性別上差異性同樣比較明顯。相關研究表明,女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高于男生[5]71。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的順序性,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按照接受前、接受中、接受后三個階段依次進行。在接受前,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知識傳授為主,因為這是接受活動的起點,也是一個關鍵起點;在接受中,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接受過程,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因為要考慮到認知事物的反復性,故而需要不斷地對相關知識加以整合內化;在接受后,就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需要不斷外化于行,通過事件的強化形成知行合一的價值觀。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的層次性,要求在評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時,不能采用傳統的“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方法,否則就不能反映每個學生的客觀性。例如,在評價標準上,應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如非黨員和黨員、一般學生與學生干部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方式上,應采用理論考試與日常表現相結合的方式[5]等,從而使評價具有多元性。
依據高校的功能定位,可以把高校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四個層次的學生素質不同,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的側重點就不同。一般來說,針對本科院校層次,以教學科研為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注重學術理念的貫穿,著重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背景、深刻內涵及重大意義等。專科層次的院校以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為主,在關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同時,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場域層次的合力培育就需要從校園課堂、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三個方面著手。所謂課堂場域是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也要通過二次滲透性教育來強化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最后就是借助隱性校園文化,使學生活動、校園硬件設置等成為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媒介。社會實踐場域主要是通過校園實踐活動對接社會平臺,通過三下鄉、社會調研、實習等方式使大學生在深入社會實踐中傳播與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魅力與價值導向,增強情感體驗,促成情感認同。家庭生活場域包括家庭場域與日常生活場域,家庭生活場域主要是指家風家教生活環境、父母的行為示范等良好家風家教的傳承與影響,這也有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由于大學一年級學生總體上呈現出迷茫觀望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側重于認知認同,為此高校必須開設專門的課程讓大一學生系統全面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正確的精神信仰,進一步確立自己新的奮斗目標來擺脫盲目的狀態。中間年級學生處于適應拓展時期,必須注重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對核心價值觀從認知轉化到行為的橋梁,情感的介入更容易引起個人的思想共鳴,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這一時期在要求大學生開始逐步漸進拓寬自己專業知識面的同時,注意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畢業年級大學生處于行為實踐階段,針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格外重視行為認同。行為認同就是在對價值觀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后,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行動,在行動中影響身邊的人,使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信仰,在發展中不斷傳承和完善。
高校大學生普遍分為一般學生、學生干部、學生黨員三個層次。一般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當中尤為普遍的群體,也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對此高校應該引導其建立相對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后再培養和提升其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干部是大學生群體中的領頭羊,需要切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對他們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要求和標準,較之普通學生要高。他們必須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道德修養、熱愛奉獻的意識、強烈的集體觀念等。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杰出代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上應該堅持高標準,他們必須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念,時刻發揮自身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自身言行感染他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重要的是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到他作為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能夠最充分顯示和發展他的天賦的事情上,達到他們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的成績。”[6]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只有準確把握層次性和階段性,才能增強培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