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曦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懷鄉曲》這首作品以陜北民間音調為素材,是吉喆先生20世紀70年代晚期,為電影《北斗》譜寫的一首插曲,后經過擴充,修改成為一首優秀的嗩吶獨奏曲。從樂曲表達的內容看,《懷鄉曲》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受生活和社會所迫,背井離鄉、妻離子散的悲痛與憂傷,以及回憶與家人團聚的美好和喜悅。從演奏技巧來看,《懷鄉曲》運用了滑音、顫音、頓音、花舌等技巧,使得樂曲更富有濃郁的陜北民間音樂韻味。從藝術特征來看,音樂旋律、節奏富有變化,跌宕起伏,有很強的感染力。此曲無論從技術還是藝術都極富內涵。
嗩吶作品《懷鄉曲》分為引子、慢板、中板、尾聲四部分,下面展開具體分析。
(一)《懷鄉曲》的引子是由三個樂句組成,在整首樂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為全曲的感情基調做出了鋪墊。第一句的三個長音由中弱、中強到強緩緩奏出、音區由低音到高音逐漸移高,這句主要為了引出主人公悲痛的心情。讓聽眾與藝人的情緒達成共鳴。緊接著第二句一連串的三十二分音符再加滑音、頓音、顫音等技巧給人一種動蕩不安、焦慮的感覺,速度由慢加快、節奏由雙八分音符變為后十六分再到四個十六分音符,最后在高音6上持續演奏,這些都能讓我們能充分的感受到這位藝人內心的焦躁不安與傷感之情。短小的第三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心門逐漸打開,準備為大家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對家人、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懷鄉曲》的慢板段落特別深情,是一個傾訴性段落,所以訴說感極強,此段描述了藝人的遭遇和思歸故里的期盼心情。旋律中多次出現“4”和“7”并且在音符上加顫音技巧的演奏,這些既最大程度的表現了藝人心中的凄苦,也充分體現了陜北民間音樂的韻味。在慢板段的結尾處是一句稍自由的散板,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藝人的思緒由感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懷鄉之情轉為對回憶過去自己與家人團聚時其樂融融的情景。
(三)《懷鄉曲》中板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采用了慢起漸快、重復的手法,來表現藝人回憶與家人團聚時有說有笑的情景,給聽眾特別溫馨的感覺,后半部分的速度稍微提快一點,樂句上出現了問答的形式,采用強弱對比的手法,這些都似在表達藝人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此段為尾聲的情緒處理埋下伏筆,過去與現在形成強烈對比。短暫的歡快畫面之后,旋律漸慢且加下滑音至“4”上,狠狠的將主人公拉回到殘酷的現實中來,引出尾聲。
(四)《懷鄉曲》的尾聲段采用了散板形式,運用打音、花舌、重音、滑音等技巧,演奏時字字鏗鏘有力,給人一種大悲之感,描述了藝人回到現實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的心情,樂曲的結束句是引子的變化再現,最后“2”音采用泛音演奏,并且作漸弱處理,這樣更能表現出藝人憂愁心緒難解,回歸之路渺茫的結果。
從整首樂曲看,嗩吶作品《懷鄉曲》的演奏有一定的難度,要想演奏的到位、生動、感人,富有感染力就必須用到許多嗩吶演奏技巧,例如顫音、打音、滑音、三吐、雙吐等,現對這首樂曲的主要演奏技法展開具體分析。
(一)腹顫音。通過腹壁肌節律性的收縮配合,以加強所發音的顫動效果,形成大于氣顫音波動幅度的顫音稱腹顫音,它多用于對旋律的色彩性點綴。《懷鄉曲》的引子與慢板多次的運用腹顫音,這些都是為了襯托出藝人心中的苦楚,聽覺上略帶哭腔,以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
(二)打音。用手指在本音下方一至四度音孔迅速地打一下,使所發音起到加重音頭和渲染氣氛的作用。《懷鄉曲》引子開頭第三個長音上運用了打音技巧,來宣泄藝人內心的痛苦,打音技巧在整首樂曲中運用的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運用之處對情感的表達都是必不可少,恰到好處。
(三)滑音。滑音分為氣滑、指滑、氣指配合滑。《懷鄉曲》中滑音技巧的運用出現了許多,每次應用都使得旋律圓滑、連貫,情感表達更加細膩、深情,這樣的演奏既能與藝人的心境更加貼切同時又與聽眾達成共鳴。
(四)花舌音。俗稱“嘟嚕”演奏時舌頭放松,舌尖虛抵上顎,吹氣振動舌尖,經舌尖振動后的氣流作用哨片,使所發音產生快速而均勻的碎音。花舌音具有生動、明快的特點,得當的運用會增加樂曲的情趣色彩。《懷鄉曲》中板段落中在呼應時運用了此技巧,有效地突出了強弱的對比,來表現藝人回憶與家人團聚時越說越激動的心情,畫面感極強,富有生活氣息。
嗩吶作品《懷鄉曲》不僅有著豐富的內涵,而且也極富陜北音樂韻味。這首作品無論從技術還是藝術哪方面來看,都有深刻的表現力,演奏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演奏者必須熟練掌握各個技巧,并充分發揮運用,將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將《懷鄉曲》這首作品的魅力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家齊.憂傷的嗩吶永恒的旋律—吉喆《懷鄉曲》賞析[J].樂器,2002,10:74-75.
[2]石海彬.嗩吶必學教程(上冊)[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