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柏
(漢江師范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印象主義特征在德彪西的創作中主要表現在其音樂作品的內容上,他的作品多會以風景、詩歌、畫面為主,并由此為樂曲命名,成為標題音樂,例如《春天》、《大海》、《意象集》等。這些作品在創作上更傾向于表現景物的光和色,猶如繪畫一般蒙朧夢幻,但是帶有一定象征主義中的主觀因素。而拉威爾則以客觀的落腳點創造音樂的印象,擺脫了曖昧的光線與影像關系,用精確的配器手段制造音樂色彩。以大量的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作品色彩更加明朗、陽光。但是拉威爾并沒有一直延續印象派的創作風格,后期已經開始回歸法國古典音樂的創作傳統。
在創作風格上,德彪西多為表現一種朦朧詩意的美感,用獨特的調性與和聲的轉換來營造樂曲神秘的意境,并從鋼琴本身去發掘表現潛力和音響層次。而拉威爾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明亮的光彩,節奏感也較為鮮明,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古典音樂傳統,同時更注重從樂隊配器的角度來發揮鋼琴音響的色彩性。
《雨中花園》是鋼琴組曲《版畫集》的第三首,樂曲描繪了這樣一種景象,在巴黎某一個花園里,形態萬千的雨滴飄然降落,時而空蒙靈動令人幻想,時而狂風暴雨傾盆而下。花園里的花草也在雨的滋潤下顯得格外新鮮,云,霧,彩虹的輪廓也呈現得格外清晰。曲名為樂曲的內涵表達和情感體現作出了最形象的總結,充分體現了德彪西標題音樂的特征。
《水之嬉戲》這首樂曲也主要在于描寫題目中“水”這一形象,前者描繪雨水,后者則分別描繪了溪水、泉水與河水形象。《水之嬉戲》是印象派作曲家描寫“水”的第一首作品。樂曲譜上還印有法國詩人雷尼爾的題字:“給心地善良的水,帶來嫣然微笑的河神”。拉威爾從李斯特《苔斯泰別墅的嬉戲》和《在泉水邊》等作品中受到了啟發,運用典型的印象主義創作手法完成這首樂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描寫“水”這一自然元素,德彪西則加入了一些人物形象情感描寫及周圍環境的襯托,而拉威爾則是純粹描寫戲水的各種形態。
唯美細膩的音色一直是印象派音樂追求的一種境界,《雨中花園》與《水之嬉戲》這兩首樂曲又同為描寫水這一形象,所以音色的高度透明是彈奏的關鍵,前首樂曲的開頭寫道“Net et vif”譯成干凈清楚,迅速活潑,這條表情術語對樂曲第一部分的音色與速度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右手所有的十六分音符都彈奏得非常清楚,同時要將左手的八分旋律音符著重點出來,又要與右手的高音聲部做呼應。樂曲的第二部分迅速轉為安靜平穩的氣氛,伴奏部分一定要彈得柔和平靜,旋律部分則要十分有表情的彈奏出引用的這首民謠,半連音的時值也要把握得恰到好處。第三部分進入樂曲的高潮,雙手都要努力做到使彈出的音色光輝燦爛,明亮透徹,這樣才能表現出雨過天晴陽光四射的美麗畫面。
后首樂曲一開始相對前首較緩和一些,呈示部主部主題反映的是一種泉水汩汩流動的意境,所以音色要做到純凈、透明,同時也要注意樂句的感覺,使聽眾體會到泉水的靈動。呈示部副部則要注意突出左手的主題旋律,音色要更加透亮,右手的二度雙琶音則要求彈得清晰安靜。展開部的音色有些改變,隨著樂曲旋律的發展,情緒越發緊張,音色需要逐漸變得雄厚濃烈,再現部又恢復了呈示部的音色處理,尾聲的音色表現也要更加纏綿悠遠。
《雨中花園》在樂曲開頭就標明了速度要求——迅速活潑,樂曲速度可以基本控制在90拍/分左右,但要注意第一部分的織體形式只有一種,演奏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節拍并且要十分穩定。第二部分可以相對第一部分稍平穩一些,須將樂曲的平靜氣氛表達出來。從第三部分開始樂曲的節奏一直非常緊湊直至曲終。力度方面,整首樂曲的力度范圍是從pp—ff,其中pp、p一共出現了28次,而mf、f、ff一共出現了19次,可見這首樂曲的整體格調還是柔和唯美的。
《水之嬉戲》的速度要求也在樂曲開頭準確的標明了144拍/分,這個速度可以一直維持到尾聲之前,需要注意的是這其中也包括了幾次漸快和漸慢,在第74小節也就是尾聲之前出現了Lent廣板的速度要求,這時的速度要放慢到大約90拍/分。這首樂曲的力度基調也主要停留在弱上,其中pp使用頻率最多,而且曲中幾處的力度落差也非常大。如展開部的第一階段,是從p逐漸過渡到fff,再現部的72小節出現了ppp-fff的力度標記,所以演奏者一定要爭取做到從最弱開始到最強結束,明顯地完成這幾個樂句的強弱對比。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認識到,兩位作曲家在創作上的風格差異,德彪西對音樂的表達方法通常較為含蓄,而拉威爾在一定程度上的音樂表達則較為明快、直接。對于這兩首樂曲的演奏研究,本文也分別從音色處理,力度、速度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細致的說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將要學習演奏這兩首作品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