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 王志軍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國古箏音樂有著兩千多年深厚的歷史底蘊,在與各種藝術的交融、碰撞、創新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影視劇中古箏不管是作為伴奏還是主奏樂器,都能達到影片所需的音響效果。古箏含蓄柔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及豐富的表現力,在影視劇中能充分的表達情感、烘托劇情、渲染氣氛、調動情緒,引導觀眾,把影視劇配樂的功效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古箏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上的瑰寶,小到生活的角落,大到國家外交禮儀,古箏的身影無處不在。在國家領導人出訪時,古箏常常成為音樂外交的重要項目。2014年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參觀塔吉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時,將中國傳統樂器古箏作為國禮贈送給學院,在現場,國母彭麗媛輕輕撥動古箏琴弦,讓師生聆聽古箏的美妙音色。2016年彭麗媛再次將古箏作為國禮贈送給澳大利亞女子學校,同時寄語:“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和刻苦練習古箏,將來彈奏出中國和澳大利亞優美的音樂。”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在人民大會堂中美元首共同欣賞了由古箏、笛子、編鐘等傳統國樂樂器演奏的古曲。其中,古箏大放異彩,美妙絕倫的旋律大大吸引著外國領導人,充分體現了我國“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禮樂興國的外交政策。
隨著建設文化強國、弘揚傳統文化方針政策的實施,古箏音樂藝術不斷的深入人心,學習古箏的熱度只增不減,古箏的學習人數是所有民樂學習人數最多的,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很多都是熱愛古箏的習箏者。在全國乃至國外,針對古箏的培訓班也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在各地的老年大學里,古箏課程也是人數最多、最受喜愛的課程。放眼望去,生活中的各大舞臺、比賽演出、電影電視等各個方面,到處都有古箏的身影,古箏已然成為人們生活學習中最常見、最熟悉的傳統樂器。古箏的這種繁榮表象,無不體現著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娛樂圈中,不乏很多有一定影響力且熱愛古箏的明星,這對古箏藝術的傳播乃至在影視劇中的應用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香港混血明星莫文蔚12歲起學習古箏,即使是在英國留學期間也帶著古箏,更是在英國BBC電視節目上表演古箏,大秀古箏才藝。在她的音樂專輯和各場演唱會上也是頻繁出現古箏的身影,她把古箏元素融入到她的各種音樂中。臺灣歌星王力宏用古箏為首的國樂為主題,創作專輯《十八般武藝》,在此之后,他的世界巡回演唱會,基本也離不開古箏的影子了。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力宏導演的處女作電影《戀愛通告》中,他把古箏作為主線,貫穿整部影片。在2016年猴年春晚上,“紫薇格格”林心如在情景歌舞劇《山水中國美》節目中,不僅展現了自己動聽的歌聲,而且彈奏了悅耳的古箏旋律,技驚四座。古箏深受明星們的喜愛,從側面也推動了古箏元素在影視劇中的應用,成為導演、演員們影視劇素材的首選。
古箏音樂文化起源于秦朝,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是樂教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傳統的人文氣息和藝術審美內涵。“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正如李白詩句中所描繪的那樣,“琴棋書畫”是對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中國古裝影視劇中,從舞臺布景到劇情,都大量借鑒古箏元素。古箏元素融入古裝影視劇,一方面弘揚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古裝影視劇藝術化、真實化的呈現。另一方面,古箏的形制美增強了劇中人物的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形象,同時進一步美化了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的舞臺背景。《還珠格格》是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瓊瑤古裝清劇,劇中的紫薇格格是一位知書達理、精通琴棋書畫的大家閨秀,為了進一步凸顯紫薇的這一氣質,劇中頻繁出現紫薇彈奏古箏的畫面,在劇情發展到她身處凄苦環境并雙目失明時,紫薇借琴聲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不僅增加了劇情的悲劇美,同時也是古代文人借琴抒情、以琴會友的人文內涵體現。
現代電影《戀愛通告》是王力宏導演的處女作,該影片一經上映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影片中古箏元素貫穿整個故事脈絡,劉亦菲彈奏古箏時,舉手投足間透露著清新脫俗、優雅別致的氣質。男女主人公因箏結緣,借鑒了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情節,這樣的設定別具新穎,給觀影者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影片的古箏元素運用,讓人領略了不同的古箏音樂魅力,所表現的寫意之美和古典意蘊具有深刻意義。
影視劇往往會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營造出一些渲染故事情節、烘托劇中人物形象的氣氛,這種氣氛可以是通過電影場景、演員服飾、燈光道具等視覺效果帶給人的一種特定感觀體驗,但更多的時候影視劇是通過電影音樂來營造各種氛圍和人物情感。在音樂的烘托渲染下,劇中人物可以不用對話,隨著音樂的變化,氣氛時而歡快時而寂靜、時而活潑時而莊嚴、時而熱鬧時而冷清,這些變化都在為影視劇服務,加之影視畫面的效果,更加增強了影視劇的藝術感染力。古箏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形制得到不斷改進完善,所發出的音響效果也更加悠揚、高雅、渾厚、婉轉動聽,極具特殊性和辨識度。古箏既可以在熱播劇《花千骨》的主題曲《年輪》中展現柔美悠揚的旋律特點,又可以把琴弦的震動比擬成聲波,在電影《功夫》中化作殺人利器,體現古箏陽剛、大氣的一面。因此,古箏音樂常常成為作曲家為影視劇配樂、導演情景設定的首選樂器。
武俠電影《劍雨》由著名導演吳宇森監制,并由好萊塢巨星楊紫瓊、韓國全民偶像鄭雨盛、內地戲骨王學祈等十二位明星聯袂出演,講述的是一位女殺手隱姓埋名棄惡從善后,與樂觀質樸的送件小伙相識并結尾夫妻,但仍招來殺手頭領的追殺,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殺戮斗爭。為了符合電影的劇情需要,整部電影的配樂都很凝重、詭異,但在為數不多的歡樂和諧的場面出現時,作曲家都使用了古箏作為伴奏樂器。31分10秒男主角江阿生與女主角曾靜偶遇,興高采烈的幫她收拾貨攤,31分50秒男女主角在屋檐下避雨談心,畫面清新文藝,35分24秒男女主角歡天喜地拜堂成親,39分15秒男女主角在家里其樂融融的吃晚飯。古箏憑借著其獨特的音色,作為背景配樂出現在這些體現影片愛情主線的片段里,有時只是一個清脆的小琶音,或是幾個音符組成的小旋律,便起到了畫龍點睛神來之筆的作用,把觀眾從凝重的殺戮場面中一下帶入到甜蜜美好的愛情場面。該影片曾獲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和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等多項提名。
音畫對位是影視劇中音畫關系的一種形式,主要包括兩種處理方式,一是音樂與畫面表達內容一致的音畫對比,二是音樂與畫面情緒截然不同的音畫對立。在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最經典的莫過于45分02秒“天殘地缺”兩位殺手與另兩位房客高手的對決片段,殺手以古箏為武器,彈奏樂曲《爭鋒》,旋律中的大指托劈技法演奏出的音色比較厚重,好似強有力的拳頭,多次出現的掃弦技法則模擬無形的刀劍,而兩位高手則用長槍和鐵拳奮力抵抗,一剛一柔之間的武器對比,結合時而悠揚婉轉時而急促有力,時而清脆明亮時而低沉凝重的古箏配樂旋律,匯聚成影片音畫內容的完美融合,令人感嘆古箏這件樂器作為殺人武器對畫面呈現的巨大功效。同時,這也是古箏剛勁有力、大氣磅礴表現力的體現,有別于古箏的柔美一面。《爭鋒》這首樂曲同時被使用在另一部電影《大圣歸來》中,在片中很好的詮釋了中國獨特的高手對決場面。
由此可見,中國香港著名的配樂大師黃英華對影片中音畫對位的別具心裁,使得《功夫》中武術動作與古箏音樂完美結合,并使影片獲得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題名。
古箏是中國民族樂器中形制偏大的樂器,其古色古香的外形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體現。在影視劇場景設定,尤其是古裝影視劇中,小橋流水、庭院閣樓、宮廷殿堂等都是拍攝的主要場景,不僅是聽覺上的音樂渲染,同時也需視覺畫面的和諧美感,使觀眾能直白的感受到影視劇的風格特點。
古箏音域橫跨4個八度,從前岳山到琴碼的古箏音色變化多樣,高音區音色清脆明亮,彈奏起來宛若一股清泉,亦或是描繪歡樂甜蜜的場景。低音區則渾厚低沉,描繪威武的將軍,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等,都可以用古箏不同音區的音色表現出來。近年來,不僅僅局限于琴弦的音色,古箏各方位面板敲擊出的特殊音響效果,被廣泛的運用于古箏創作中,進一步擴大了古箏的音色特點。
古代流傳至今的古箏曲目并不多,但現有很多炙手可熱的古箏改編曲經常被運用到影視劇中,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廣陵散》等。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箏曲《廣陵散》被廣泛的應用,貫穿全劇的始末。孫儷主演的《甄嬛傳》在全國乃至國外均受到了人們的追捧,這部影視劇中的故事情節、服裝道具、規矩禮儀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中國古裝劇的格調。劇中瑛貴人撫琴彈箏,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別致,落落大方,清新脫俗的氣質,所彈曲目就是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電影《功夫》中的古箏配樂《箏鋒》一曲,是根據古箏經典名曲《漁舟唱晚》為原型創作而成的,其旋律抑揚頓挫,層層推進,不僅增加了影片故事情節的緊迫感,同時完美的與中國武學大道合而為一,呈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美感和藝術風格特色。
古箏的演奏技法多樣,演奏形式多元化,是古箏表現力的兩個積極作用,同時對于影視劇中各種場景氣氛的烘托有著絕對的優勢。古箏右手演奏技法“托”、“抹”、“勾”、“打”、“劈”等多達幾十種,左手光是按音技法就有揉吟按顫的區別。這些技法相互組合,可以滿足影視劇中幾百場的音樂需求。劇中清麗脫俗的場面可以用簡單的托抹勾技法演奏,讓音樂聽起來簡單干凈;遇到狂風暴雨的場面,則可用左右手在琴碼兩側做逆向交替刮奏,來模仿雷雨交加、狂風呼嘯的場景;想要表現行云流水,古箏的花指技法也是完全能呈現出來的。古箏的寬廣音域以及刮奏花指等技法所表現出的音響效果,是其他中國傳統樂器所不能替代的。
進入近代后工業化文明時期,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提高,特別是電子輕工業技術領域方面革新,使人們得以將電視、電影、網絡等多媒體方式利用到文化創作和文化傳播途徑中,形成了一種文化產業生產方式和以文化為主體的產品形式。其中,影視劇的出現,對中國文化產業的形成和推廣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影視劇在創作理念與技術實踐方面對電影音樂中的傳統元素進行深力開掘,使其逐步成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翼。正是從影視劇的傳播、教育作用出發,不僅完成了對中國古箏音樂藝術的發揚,更使得古箏藝術所展現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播,成為中華民族生命本質的象征。
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建立文化強國戰略是曾強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民族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古箏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影視劇中的代表性配樂元素,古箏用其充滿魅力的音樂旋律,潛移默化的影響、暗示著觀眾,有別于傳統的音樂說教方式,運用影視劇背景音樂文化的多媒體傳播途徑,潤物細無聲的讓觀眾聆聽音樂,通過影視劇這種娛樂的方式使觀眾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將傳統的音樂文化賦予、依附在常見的影視劇娛樂方式當中,而這種方式不是說教性質的、是潛移默化的,或者是說通過這種背景音樂文化方式,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的滲透到觀眾的思想里去,從而對傳統文化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達到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同時,古箏音樂的傳播仍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部分人接觸古箏存在一定的困難。影視劇中古箏元素的出現無疑給傳播古箏藝術提供了一個廣闊、便利的渠道和平臺,人們能夠通過影視劇的畫面來欣賞古箏,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
在當今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提升到了文化領域的軟實力競爭層面上,而不完全是經濟、軍事上的比拼較量了,建立文化強國戰略是曾強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民族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一個國家如若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堅定的民族精神,必然會走向滅亡,從另一角度看,一個國家所特有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對國家穩固起著重要作用。或許有人覺得影視劇及其配樂是無國界的藝術,無懼民族矛盾。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中國電影不斷的向國外學習,其目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中國的電影制作水平,縮小同國外影視劇水平的差異,在世界電影市場中,使中國影視劇產業占有一席之地。配樂作為影視劇中不可分割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立足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而古箏音樂則是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代表典范。
古箏音樂和影視劇都是文化藝術的分支,古箏有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在歷史發展中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特性,而影視劇是民族在某一時間段的記錄者,凝聚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內涵,二者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者。任何一個音樂品種的藝術特色,既要有傳承性,又要伴隨時代的進程、審美觀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古箏就具有這一特征。古箏音樂藝術運到影視劇中,是相得益彰的完美結合,古箏音樂元素運用在影視劇配樂中,不僅有利于中國影視劇走出國門、站在世界電影的舞臺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多層次、多領域弘揚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影視劇音樂藝術正處于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上升階段,已有很多作曲家意識到古箏音樂的重要性,并且隨著影視劇產業的發展,古箏音樂將被更廣泛的運用。盡管在有些影視劇中出現古箏位置擺放不正確、演員彈奏不標準等錯誤,但我們堅信這兩種藝術的珠聯璧合,一定會加強中國影視劇在世界全球舞臺的地位,希望古箏元素能以更專業的方式出現在影視劇中,進一步凸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內涵,讓中國影視劇的發展因古箏音樂元素的加入而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