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松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一些外來音樂文化強烈沖擊著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導致一些有特點、有價值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消失甚至是頻臨滅絕。而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狀態表現良好。究竟有哪些積極因素,讓佤族固守著自己的音樂文化呢?
作為一個能歌善舞、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云南佤族世代居住在阿板山區。佤語言是佤族人民一直使用的語言,但主要是依靠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傳,缺少史書文字的記載。佤族人民與生俱來,具有和音樂的不解之緣。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活動和生產勞動中,處處融合了佤族的音樂。佤族的民歌與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粗獷古樸、或優美開朗。佤族民族有兒歌、歌舞曲、風習歌曲、勞動歌曲、玩調、唱調和山歌七大類型。佤族音樂的民間藝人眾多,至今依然活躍在民間。佤族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對其民歌進行了很好的傳承。
佤族具有相對穩定和完整的地理環境,佤族支系還遍布在泰國和緬甸境內,但卻具有較少的人數。云南境內的佤族主要分布在兩個佤族自治縣,既滄源和西盟。從現在的行政區劃分析,在不同的境外和縣內,都分布著佤族。但從大的地理環境來看,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是佤族主要分布地。其分布特點為小分散、大聚居。在佤族居住的這一帶,具有滯后的交通和稀少的平壩,很少與外界交往。在這個居住地內,佤族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是依據祖輩相傳的方式,他們很少與其他的民族打交道。這樣的居住環境和分布特點,使佤族的地理條件相對穩定和完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音樂文化圈,這也是傳承佤族音樂文化的重要保障。
在佤族居住地,很少對其他語言和漢語進行使用,而僅僅是使用當地的佤語。
筆者在對佤族民間音樂調查過程中發現。佤族文化中最基礎的部分,就是佤語。大部分佤族群眾甚至不會說漢語,佤語則是最鮮活的部分。它是最重要的原生環境,為更好的傳承和創造佤族民歌提供了基礎。而“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一種語言的存在,表示其音樂文化擁有自己的原生態文化機制。民歌既對語言和旋律進行了運用,同時也對情感進行了很好的表達。民歌的語言環境良好,其傳承和創造的原生機制和環境也相對穩定。而形成佤族音樂文化圈的重要條件,就是穩定而完整的原生環境和機制,這也是世代相傳佤族民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廣泛使用的佤族語言,為更好的傳承佤族音樂提供了重要的載體。迄今為止,在生產生活中,佤族人民都在對本民族的語言進行了使用。而佤族人民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語言工具,就是佤語。佤族音樂民間口耳相傳的方式,以及濃厚的佤語使用氛圍,才能原汁原味的傳承佤族音樂。新中國成立后,佤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構成了佤族語言氛圍和環境,對佤族音樂的有序傳承,發揮了極大的促進和支撐作用。
由于佤族先民沒有文字,只有語言,因此無法用書面文字記載其宗教信仰和文化哲理,但由此也為佤族音樂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在佤族音樂中,很多音樂元素和內容,都對佤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哲理和歷史傳說進行著承載。同時也表現了對英雄、祖先的崇拜。例如佤族民歌《司崗里》具有濃厚的自然宗教色彩,對佤族古代生活和起源的進行了講述。《木依吉》歌頌的“木依吉”,他是佤族人民最崇拜的創造外物的神靈。《太陽頌》、《月亮調》等,對佤族人民對自然的尊重和關注進行了充分展現。《江三木落》在佤族的歌曲中經常見到,主要是為佤族歷史上的大英雄江山木落而做。佤族人民崇拜和尊重英雄的情懷,在唱詞中處處可見。
佤族音樂將其世代社會規范向人民進行著傳遞。佤族的風俗習慣非常獨特,由長輩向晚輩傳遞著部落中的社會規范。除了口頭說教的傳承方式外,還有寓教于樂的佤語民歌的表達方式。佤族人民用民歌表達相應的禮儀規范,如祭祀、喝酒、蓋房子、婚喪嫁娶等等。佤族民歌中的《嫁姑娘》,描述了佤族的婚禮。《送葬調》具有很強的悼念性,是哭喪和守靈時唱的。《敬酒歌》、《送客調》押韻感很強,對佤族民眾熱情好客和待客的禮儀規范進行了充分展現。佤族人民齊心協力蓋房子的場景,在《賀新房》中有所描述。佤族人民在祭祀時的禮儀規范,則通過《砍牛尾巴》和《木鼓祭》進行了描述。通過這些佤語民歌等,對佤族獨特的民俗進行了展現,并表達了佤語人民在社會禮儀規范上的追求。
狩獵和農耕,是佤族人民所擅長的。因此佤族人民熱烈勤勞的勞動場景,經常體現在佤族的民歌中。佤族人民狩獵的場景,在《贖豹子調》中有所體現,由眾歌手共同演唱,眾人喔喔的吆喝聲烘托了熱烈的場面。而表現佤族人民農耕生活的,有《放牛調》、《鐮刀調》、《撒谷種》等等,這些佤語人民在勞動生產中唱的調子,有著爽朗而熱烈的曲調。這樣既不會讓大家感到疲憊,同時還愉悅了精神,促進了勞動效率的提高。
在佤族民歌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就愛情。佤族人民對自由和愛情世代追求。而佤族青年展現自我魅力,表達愛情的重要方式,就是音樂。在佤族民歌中,有《春天情歌》、《心丹來》《相思調》等許多經典的表達愛情的歌曲,對青年男女思念、離別和感傷之情,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而由戀愛中的情人創作的《拷班格》,有著細膩和委婉的曲調,將自己的情人比喻成世界上最美好、最理想的人。《心丹來》和《約把底》則是佤語青年男女新時代的愛情觀的的折射,唱出對愛情生活應取的態度。一直以來,佤族人民都在追求和向往著美好的事物和生活,而佤族音樂恰恰是人們美好情感的表達。
在佤語的兒歌中,集中體現了佤語音樂的教育智慧。佤語兒歌具有一些玩樂和游戲的性質,短小精悍而又郎朗上口。如《巖追的爸爸》、《媽媽織布我來學》、《搖籃曲》等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又能將一些簡單的道路說明。太陽月亮、花鳥蟲魚和自然景物等,是主要的內容,非常符合兒童的特點。借助于歌曲,對兒童自身知識進行傳達的有《羞老三》,傳遞勞動知識的有《媽媽織布我來學》,描述生存環境的有《白酈鳥—睡吧》,描述通過游戲學知識的場景的有《巖追的爸爸》。在這些兒歌中,蘊含了豐富的教育智慧,表達人們追求真善美,關注兒童生存和成長的情懷。
作為人類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佤族民間音樂文化與佤族的生活密不可分。迄今為止,在佤族一些民俗文化傳統活動中,如生產勞動、宗教和節日等,依然在使用民族音樂。因為佤族聚居地具有相對滯后的經濟和閉塞的交通,因此外來文化對民俗傳統文化的沖擊很小。在佤族地區,一直延續著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并與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佤族民俗文化傳統活動的重要組成,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在佤族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佤族青年男女在戀愛時,首先要對唱《開門調》。小伙子只有征得姑娘的同意,才能進入房間,然后一起唱佤族情歌,彈奏佤族小三弦,吹奏佤族笛子,在這次活動中,青年男女都會充分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以博得對方的好感。因為一直以來,佤族都崇尚歌舞,因此能歌善舞的佤族青年最容易得到愛情。通常情況下,佤族青年在親人面前,演唱的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曲調,而不會演唱那些在“串姑娘”活動中演奏的曲目。而通過這種活動形式,不僅僅傳承了佤族情歌對唱形式,還使佤族青年獲得了愛情。在佤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佤族結婚儀式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民間樂器有竹笛、葫蘆笙和铓鑼等等。主人和客人在婚禮當天,要對唱《迎賓曲》和《送客調》。在迎娶新娘儀式結束后,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對新人的婚禮進行慶祝。而《加林賽》等娛樂歌舞曲,是佤族歡慶婚禮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曲目。伴隨著傳統的婚禮習俗,也一直延續了佤族傳統的民間音樂。
從以上列舉的事例中可見,在佤族長期的民俗文化傳統活動中,形成了佤族良好的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機制。它是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中的積極因素之一,在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傳承現狀。究其原因,是佤族聚居地理范圍相對完整,所形成的音樂文化圈也相對穩定。迄今為止,佤族都在對本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著延續。并在在這些民俗文化傳統中,對佤族民間音樂進行了不自覺的傳承,進而形成了相對良好的傳承機制。因為佤族擁有豐富的音樂文化底蘊,佤族人民對于自身的民族音樂也非常認同,由此使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呈現良好的態勢。希望通過傳承,讓佤族民間音樂文化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