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琛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歷經數千年傳承,形式豐富,種類多樣,演奏方式也充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散發著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但在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傳統民族器樂傳承發揚受到沖擊。如何在保持文化傳統之上,把握民族樂器傳統風格以及現代審美之間的關系,如何包裝與傳播傳統器樂表達形式,使其有機融入到全球化語境。值得我們思考。
傳統民族器樂包括打擊樂器、吹管樂器、撥弦樂器等,婉轉的古箏、深沉的二胡、靜雅的古琴、幽遠的竹笛等傳統民族器樂都表現出了豐厚的藝術文化魅力,均是傳統藝術文化寶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傳統文化傳承發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民族器樂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理應在鑒定文化自信中發揮應有作用。在全球化背景的現代,其無疑能夠成為人們接近傳統文化的窗口。將其同現代化融合,可充分發揮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的力量與價值,提升文化軟實力。其次,民族器樂的傳承發展也是時代語境的新需求。傳統民族樂器有著非常強的文化藝術價值,全球化語境下,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與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呈現出更為多樣化的特性,民族器樂文化也需不斷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使其在現代經濟文化背景中展現出自身的魅力。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西方音樂文化對民族音樂產生巨大影響,民族音樂傳承發揚也面臨諸多困境。具體來講,隨著多元文化的入侵,許多民族器樂藝術文化面臨后繼乏人乃至失傳的境遇,并且多數老藝人年事已高,傳統器樂傳承發揚面臨內外交困。同時,當前也并未形成良好的民族器樂傳承發展環境,發展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其次,在西洋樂器以及流行音樂面前,國內音樂類型發展日趨多樣化,民族器樂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傳統器樂逐漸被取代,生存空間日漸狹窄,國人對于傳統器樂、傳統音樂的喜愛程度相對較低;民族器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仍然更多地表現為小眾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聯逐漸淡化。西方流行音樂文化內容形式對傳統民族器樂與民族音樂文化產生了明顯沖擊,對于傳統民族器樂的傳承發展,更需引起我們的重視。[1]
傳承與發揚傳統民族器樂,光靠民族器樂愛好者的推廣是不夠的,需構建起完善的保護機制。首先應構建保護機構,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創設教育發展與管理機構,例如成立傳統民族器樂教學培訓基地、民族器樂制作與研究協會、民族民間樂器“非遺”申報機構等,注重傳承人培養。其次,培育發展相關產業,例如傳統器樂制作、創作演奏以及市場銷售等,以產業推動民族企業更好傳承。此外,健全管理制度,促進傳統民族器樂文化系統規劃、合理開發。
傳統民族器樂不可或缺,但也并不是完美的,其發展也需要進行不斷揚棄與融合。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民族器樂傳承與發揚更需保留傳統內核的同時,吸取現代理念與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具體而言,要最大化傳承與發揚傳統器樂文化,在傳承傳統器樂文化藝術精髓的基礎之上融合現代音樂理念與形式,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而讓傳統民族器樂更好發展。[2]例如知名樂團“十二女子樂坊”,其樂團應用古箏、琵琶、揚琴、簫等純正的傳統器樂,以傳統為載體演奏出爵士、拉丁、搖滾等諸多現代流行元素,這種極具東方文化韻味的表演形式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實現了對傳統器樂的創新傳承。
首先,在實際生活中,可通過多樣化活動形式傳承與發揚傳統民族器樂文化,結合戲曲、舞蹈展演等活動,融入傳統民族器樂,傳承豐富的傳統器樂文化。例如開發交響民族器樂劇,舞臺劇等,以更貼近公眾生活的形式展現民族器樂的藝術文化魅力。其次,互聯網時代,傳統器樂的傳承發揚也有必要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平臺作用,將其作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實現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3]例如開發民族器樂APP,為民族音樂愛好者提供最新民族樂器資訊,搭建更好的溝通平臺,同時融入創新樂器與電聲民族樂器等,讓民族樂器跟著時代發展。
總而言之,民族器樂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內涵,全球化背景下,針對其在傳承中所面臨的問題,需要我們充分重視傳統民族器樂傳承發揚的重要性,從機制、理念與形式上推動民族器樂更好發展,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