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馥瑋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鋼琴是一種獨奏樂器。在20世紀20年代,它開始傳入了中國。自此,開啟了鋼琴在中國的大門。到了30年代,蕭友梅創作了第一首鋼琴曲——中國作品《和平進行曲》,鋼琴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隨后許多作曲家開始進行和探索具有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鋼琴,它可以模仿出各種大自然的聲音和樂器音色。例如,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中,鋼琴就模仿了滴答滴答的雨滴的聲音;李斯特的作品《鐘》當中,用透明清澈的鋼琴音色模仿了小鐘的鳴響;在《水草舞》中,鋼琴在其中模仿了水草跳舞的樣子、大海中水流的聲音等;在貝多芬第6交響曲《田園》中,利用鋼琴給人們展現了陽光明媚、空氣清晰、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等。后來到了五六十年代,作曲家們開始創作的鋼琴作品更加趨向于民族化,而且開始對中國現有的傳統作品以及民歌進行改編,實現了聲樂作品的器樂化。我們可以發現,在許多音樂家的設計下,通過演奏者的自我感知與演繹,再經過合理的編配與定弦以及許多必要的轉調或移調的處理后,越來越多的鋼琴作品可以改編或移植為古箏演奏作品。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該歌曲是一首以陜甘民歌作為表現形式頌揚紅色政權的歌曲。此歌由陜北民歌《信天游》和隴東民歌《攬工調》改編而成。這首歌曲改編于1972年,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語言(包括音樂語言)生動、恰如其分地描繪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革命歷史史實。作品以開闊高亢、清新明麗的音調,贊美了陜北地區的風土人情。
在古箏曲子《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引子要舒展,不要急,句子劃分清楚。在古箏曲中,過門要悠揚,伴奏音符有一個小休止符,旋律要親切的,富有歌唱性的。彈奏裝飾音的時候,手指的角度要小一點,力度把握均衡。彈奏快板的過程中,速度要激烈,但要富有歌唱性。附點要彈奏清楚。過渡句一氣呵成,雙手戳弦要快一些,力度向上推,中間不要停。主題的再現要親切的、優美的。古箏本來就是中國樂器,在體現民族特色時,有著獨特的韻味。而鋼琴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創作手法也是十分獨特的,它采用了復三部曲式,運用民族商調式寫成。樂曲開頭的引子部分,節奏把握和古箏一樣要自由、舒展。引子中運用許多的速度變化,以及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散板”都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由于極具民族特色的“散板”的融入使樂曲張弛有度,同時音樂的內容貫穿整個曲子的發展,情緒也跟隨起伏。引子部分采用的散板,因此其節奏就比較自由,可以將自己的理解代入曲子中,能很好的抒發感情,這正是鋼琴作品在中國“民族化”的體現。因此,演奏時從mp進入,二分音符的雙倚音把聽眾帶入一種和諧的意境中,隨后便是左右手大量銜接的琶音模仿了古箏的音效,運用長琶音來展現出高亢和明亮的信天游曲調。接著是進行左右手交替連貫的32分音符,這兒的32分音符有大量的音,因此彈奏者需要注意兩手的銜接、情緒與力度的把握,音色的干凈,演奏時演奏者可以在演奏思維宏觀的控制上,運用此“民族化”特點,充分表達樂曲的神韻。引子部分節奏最難控制,裝飾音要做到足夠精致,左右手主旋律變換的流暢連貫度都很重要。在鋼琴曲中,中部情緒變化最大,力度速度最難把握。注意左右手輪換時音色力度的控制與銜接,最主要的是要突出主題旋律,更加突出主題的音樂美。曲子最后的再現部,多運用了八度和弦,將人們帶入波瀾壯闊的音樂之中。
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此作品中,運用了散板的創作方法。散板,是一種自由節拍,它的特點是具有速度緩慢且不規則的節奏,這種處理方法在民族性的曲目中出現比較多。因此,在鋼琴在此作品中吸收了古箏的許多技巧元素,并結合鋼琴的特點加以改編(如琶音、滑音等),將該曲子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由于是以民歌為旋律基調而改編的,這首作品中的力度標記變化的也是十分豐富多彩,所以演奏者可以用運用自己的演奏經驗以及對該曲子的理解,再充分把握作曲家演奏風格,并加以做自由處理。演奏者也應結合其特性與傳統風格,結合作曲家標注的力度標記結合處理,才能更好地在鋼琴上傳達民族特性。在演奏旋律時也可根據演唱(者)情感的不同處理而進行速度與力度的改編與把握。不同民族的音樂都有自己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演奏特點。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身品味等因素的不同,則會使各個國家、甚至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的音樂呈現出復雜而微妙的變化。而古箏和鋼琴分別來自東方與西方的樂器,因此特點更是不同。因此,在中華歷史文化特定的沉積之下創作的鋼琴曲,就必然反映出了中國藝術“民族化”的韻味。改編出的曲子則煥發出中國鋼琴演奏風格的特有魅力。因此,在彈奏時,既要求保持整體音樂的民族風格,又要求在細節上有變化,注重情感的融入。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在世界鋼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越來越多的古箏作品或者中國傳統民歌被改編成鋼琴曲。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鑒和采用中西樂不同的演奏方式、作品風格及中西方樂器的模式,對鋼琴與古箏的練習、訓練都具有積極作用。正因如此,中西方音樂的互相改編及相互融合發展,都是當今藝術不可回避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