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立敏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呼吸問題自聲樂發源伊始,便是一個始終在討論、在進步的問題,因為它對于歌唱者的意義實在是太過重要了,歌唱的呼吸不僅影響著歌唱者的演唱質量,甚至關系到歌唱者的演唱“壽命”,有了良好的呼吸不僅可以使歌唱者的表演效果得到巨大的提升,還可以幫助歌唱者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歌唱器官,而一旦失去這種呼吸的支持,在歌唱者演唱質量大幅縮減的情況下往往會伴有歌唱器官大幅耗損的情況。
目前在聲樂界得到廣泛認可的呼吸方法,我們稱之為“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它成功解決了一般“胸式呼吸法”氣息偏淺,容易擠、緊、憋的毛病,同時又克服了單純的“腹式呼吸法”中,氣息過度僵硬,聲音容易發悶、黯淡的問題。“胸腹式聯合呼吸”主要通過科學的吸氣方式,使隔肌收縮緊張,致使橫隔膜向下運動,然后使肺泡向腹腔方向擴張,腹肌在放松的狀態下向前自然延展,同時腰肌、肋間肌作為支撐也自然外擴,最終做到使胸腔擴展到最大,以進行充分呼吸的目的。這種呼吸方式充分協調利用了呼吸系統周邊的所有肌肉,使我們感受到了氣息向下運轉的過程,當我們明顯感覺到氣息向下流動并提供支持時,我們就做到了正確的胸腹式聯合呼吸[1,2]。
在理解胸腹式聯合呼吸原理后,我們要明白,僅僅知道這些理論是不足夠的,因為胸腹聯合呼吸法雖然在歌唱中顯得既科學又實用,但它卻也是一種非常難以習得的方法。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種完全放松的自然呼吸不同,與我們平時說話時呼吸也不同,這種只有特殊領域中才用到的呼吸方法,是由身體內部各器官“協調”的“對抗”才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想要掌握它,就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耐心的訓練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歌唱愛好者,都必須嚴格地按照正確科學的練習方法去琢磨、去感知,也可以采用一些練習方法去使這種抽象的難以直觀體會的呼吸方法變得形象化。例如:去幻想我們在一個春日的早晨,在公園聞一朵鮮花的芳香,并隨之吸氣,或幻想突然遇到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時的那種驚訝,也還可以進行一些諸如“狗喘氣”、大開口無聲練習、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和快吸快呼之類的訓練。用這些方法刻苦練習一段時間后,如果感覺自己可以讓“氣息的感覺”保持在下腹部,而且胸部毫無緊張感,這時再去將基礎的練聲曲代入這種我們逐漸熟悉的呼吸過程中進行發聲,直到能夠保持這種氣息狀態去完成歌唱,就算是初步掌握了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法,從而為自己的歌唱旅途爭取到了一個良好的起點。其實這種訓練呼吸,并運用呼吸的過程,就是解決歌唱中“呼”與“吸”這對矛盾的過程,歌唱是由“呼”與“吸”兩個動作完成的,它們在內容上是屬于相逆的兩極,相互矛盾、相互斗爭,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卻相互聯系,相互牽制,相互貫通。因此,在歌唱中,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呼氣與吸氣,吸氣要深,要充分利用呼吸肌群,呼氣時——也就是歌唱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在氣息喉位等環節處于較低位置時,聲音依然停留在高位置,這樣我們才可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3,4]。
而且呼吸與我們歌唱中常說的打開喉嚨也是息息相關,在初學聲樂的時候,老師總會利用聞花香、打哈欠、保持微笑或者尋找收到驚嚇的感覺等方法,以此來讓我們感受喉嚨打開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便可以很快感受到軟腭上抬、喉位下降的感覺,確實,找到這種感覺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更為困難的是,我們往往難以去維持這種狀態,難以使這種狀態貫穿至整個作品始終,這時,我們就需要歌唱中極為重要的另一件事物--良好的呼吸去幫助我們保持這種狀態。所以,呼吸是歌唱的最終動力,就好像汽車不能沒有發動機一樣,所以如果我們做不到穩定有效的呼吸就不可能做到良好的歌唱。[5]。
與此同時,正確的呼吸方法還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尋求良好的高位置聲音,意大利傳統美聲主張“高位安放”,它是指將各聲區的聲音統一起來,并集中“安放”到我們的“頭腔”去,從而獲得良好的頭腔共鳴,傳統美聲唱法稱之為進入“面罩”,目的是為了獲得明亮、集中而松弛圓潤的聲音效果。而在這里,我們絕不能以為高位置的聲音就是所謂頭腔共鳴,如果這樣認為,我們就會變得片面,會一味的去往上尋找聲音,這時我們就會因為把注意力放在頭腔,而忽略了歌唱時喉頭位置與深呼吸的支持,聲音就容易變得有刺耳感。因此,“高位置”的音響與“低位置”的氣息及喉位形成的對立統一關系,表面看來似乎是一對“勢不兩立”的矛盾,但在完整的歌唱過程中,正是它們的這種“對立”然后“統一”的過程為我們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由此得知,在正確的歌唱中,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定是氣息向下,聲音向上,盡量不要去過度考慮諸如舌位、喉位等細節,要相信我們的老師,運用正確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輔助尋找高位置的頭聲,抓住這兩點,其他細節問題在我們技術成型之后,便很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