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于德國一個普通的家庭,他的一生經歷了歐洲動蕩的時期,從19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到71年德意志的統一。有人稱他為德奧古典大師中的最后一人,他為了要保持古典人道主義的意念,一生都在與自己內心的矛盾作斗爭,這點從他很多的作品里都有體現。勃的創作生涯共分為四個時期:一是童年時期,由于生活困苦,為了生計,他以演奏鋼琴為生,同時還進行教學活動和創作一些小作品,這些作品鍛煉了其寫作能力,為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基礎;二是青年時期,這時德國正值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勃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對革命的支持和崇拜。在創作方面,其整體的創作基調是明朗、富有激情的,充滿了新鮮感。1862年以后,勃遷居維也納,開始了他創作的成熟和鼎盛時期,特別是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的這些大型體裁為主進行創作,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與榮譽,創作風格具有恢弘的氣勢;晚年的勃創作熱情逐漸衰退,所以他潛心創作室內樂。自由然而孤獨的勃在此時期的作品含蓄內向、側重個人的抒情寫意。
《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之后簡稱《勃G》)op.78完成于1878-1879年間,是勃晚期的室內樂作品。奏鳴曲式。呈示部(1-81小節)起始于G大調,主部1-28小節,29-35小節是連接部,連接部調式變化多端,35小節由D大調屬七和弦解決到36小節的D大調主和弦,由此,副部(36-39小節)進入屬關系調,D大調,運用了更富有朝氣的音樂材料。結束部(70-81小節),70小節回原速,鋼琴旋律時小提琴做A大調的主和弦支持。82-90小節鋼琴奏出與樂曲開頭小提琴相同的旋律,小提琴撥弦演奏,此處調式調性回到G大調。展開部(91-155小節),134小節的材料二是在g小調上建立起來的副部主題材料,所以有的文章也認為《勃G》是擁有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因為主題材料大致相同,“展開”是指在調式上的變化,比如:100小節的材料一就是采用的是降A大調上建立起來的主部主題材料。再現部(156-222小節),主部以p的力度回歸G大調,副部從174小節開始同樣建立在G大調上,實現了主副部調式調性的統一。主題材料與呈示部副部相同。再現部的主、副部之間無連接部,顯得更連貫。結束部從208小節開始進入G大調。Coda(222-243小節)運用主、副部的小動機形成一些片段材料,最后在分解和弦的三連音和快速八分音符的節奏型中走到G大調主和弦結束此曲。
主部由獨奏小提琴行云流水的旋律開始,樂譜上標記mezza voce也就是要用“中等的聲音”去演奏,要和鋼琴伴奏一起控制好音量。在演奏時要求演奏者把音符之間的四分和八分休止符當成是呼吸的氣口去處理,音樂不要斷。且要在呼吸時仔細聆聽鋼琴三拍子的律動。10小節處力度標記是棗核型——先漸強后漸弱,此處演奏應控制右手弓子的運行速度來實現力度的變化,即在漸強處弓子應加速運行,并把弓弦接觸點慢慢移至靠琴馬處,增加弓子對弦的壓力;漸弱處弓子應減速運行,接觸點慢慢移至指板方向,減少弓子對弦的壓力。這樣會做出泉涌般的音樂感覺。從11小節開始變附點音符節奏型,四分音符時值的加長取締了八分音符之間的空拍,使聽覺上更連貫,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也更流動。連接部29小節是鋼琴重復樂曲開頭小提琴的主旋律,小提琴奏二分附點音符做和聲支持。36小節的副部要用更有“朝氣”的弓法來演奏,即把弓段拉長,弓速要快。69小節要做漸慢,小提琴演奏長音,這時的鋼琴是重復前面68小節小提琴的附點音型,所以小提琴要聽鋼琴右手的旋律結束第一個音#G,再自行決定后面B的長度,且主奏小提琴要示意鋼琴一起進入70小節。70小節結束部回原速,此處鋼琴與小提琴追逐著奏出旋律。特別要注意70小節處的音樂術語標記grazioso e teneramente,grazioso意思是優美的、典雅的,而teneramente可以引申為“充滿母性的”,這些術語標記充分體現出勃深邃而細膩的內心情感,他把情感付諸到優美的旋律里,好似一個溫柔又深情的詩人在對你喃喃細語,看似云淡風清卻讓人難以忘懷。82小節小提琴用甜美的撥弦引出鋼琴主旋律。91小節的展開部,采用更流暢的八分音符節奏型,甜美地奏出長連線的旋律。107小節處的piu sostenuto標記指示我們把A和C這兩個高音奏的盡量持續,靠琴馬演奏,弓弦的接觸點的改變迫使弓壓和弓速也做出相應的改變。最后一個音降E下面sf力度標記的出現要求此音在演奏時要把弓子放在弦上以后重新發音。
《勃G》延續了勃拉姆斯一貫的創作特色,也許此曲在他的眾多室內樂作品中并不耀眼。可筆者一直相信“見曲如見人”,正是這些看似普通的音符與節奏卻在節拍的組織下把勃的內斂且深邃的音樂思想極好地展現出來了。內心的洶涌與外表的理性冷靜是勃此首小提琴奏鳴曲的精髓,所以本文側重于從音樂術語標記以及與鋼琴的配合方面入手,在結合演奏技巧的情況下重點強調了該奏鳴曲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