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斌
(長沙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眾所周知,啟蒙時期是人們接觸新鮮事物最強烈的時期,而且在這個時期所接觸的東西會為以后處事做人奠定良好的基礎。因而現今社會便有許許多多學科專家在談論啟蒙時期發育的教學技巧。但在眾說紛壇中人們一貫忽視的就是音樂的理性教育,那究竟什么是音樂的理性教育呢?顧名思義,就是音樂的思想與人的思想參透在一起發生的一種特征性的共鳴從而產生的另一種相對于他人所獨有的優越的思想活性。激發這種活性的就是天然形成的異曲同工之作——音樂。
談及音樂理性教育無可不談那就是龍鳳之首小提琴教育了,小提琴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但俗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有不斷勤奮學習和自身愛好興趣才是這條艱辛路上唯一的捷徑。話雖如此,那么怎么能激發他們的這種求學求知的欲望呢?筆者對于這件事情有以下幾種觀點: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們剛剛接觸小提琴肯定是懵懂無知的,在這個時候老師要學會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引導他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深知并喜歡上小提琴弓弦“接吻”的奇妙之處。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最喜歡的便就是搖搖車上音樂、動物的一些叫聲等等一些有鮮明節奏感的東西。這時你正好可以借助于小提琴可以模仿大自然幾乎所有的聲音和孩子的這種天真、活潑給他在弓弦上表演一些滑音(動物的叫聲)以及像非常有節奏感的《兩只老虎》、《四小天鵝舞曲》和《鈴兒響叮當》等等以來讓他們覺得音樂很有意思,并且可以從中找到心胸開懷的感覺。
當然,長時間的音樂教育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會有些許不適用感。這時候應該懂得下課放松教學(用其它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如老師可以在小提琴上拉出一段旋律,并讓孩子模仿這段旋律哼唱;也可以去自己敲擊木板讓孩子模仿敲擊木板的節奏。這樣的話即讓課堂效率達到了最大化又讓孩子的大腦得到了休息和調節的空間。
世界只有一個莫扎特,更不會有第二個貝多芬。每個孩子的天資都是差不多的,他們不是神童,也并不是什么都不會。所以教學者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應由淺入深,不能有時候太難,也不能有時候太易,這樣很快會使得孩子對音樂的教學失去原有的興趣。因此這時候教材的使用和老師配套教材的教學綱領就非常的重要。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開塞練習曲》《鈴木小提琴教材第一冊》就是很好的小提琴初級教學者和受教者的藍本。這些教材中都是有原創且相對應的練習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后進行鞏固學習的知識,再加上教學者的個人見解方式這樣就能夠使得孩子等到最好的教學方法。當孩子的技巧比較熟練之后,可以試著讓他們中國音樂考級曲目以及外國音樂考級曲目并讓他們參加全國小提琴考級。當然,選擇良好的教學藍本也還是不夠的,教學者還需要給孩子們訂制一把合適尺寸的琴,如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應該選擇用十六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小提去進行教學,在孩子六歲到八歲的時候應該選用四分之一等等。最后在培養小提琴技巧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加強孩子們對音樂學理論的認知,如音階、和弦的概念,音程關系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并不能任其發展。在閑余時間,沒有老師教學的情況下,家長就得成為第一任教師了。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既要監督孩子對音樂的勤加練習,又要學會欣賞孩子的音樂水準。有的孩子可能有些會犯一些錯誤,這也應該就麻煩家長不要過分斥責他們。誰沒有犯錯的時候呢?在這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鼓勵孩子,并讓他們重新試一次或者會有更好的音感。這樣才能使得孩子在平時的練習中信心倍增并為其樹立信心,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除了平時在家在學堂練習之外,最好的練習莫過于舞臺的表演,觀眾的考驗。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更好的客觀的去評價音樂帶給人們理性的思考,帶給人們所憧憬的美好的生活的感覺。音樂理性的產物是什么呢?那就是音樂的境界!音樂的境界又是什么呢?音樂藝術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將音樂藝術傳遞給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也知道音樂帶給人們的美感,帶給人們的幸福。
總而言之,不論是哪種音樂樂器的學習,教學者都需要先給孩子們打好固實的基礎,因為只有基礎穩定,才能保證后面的教學穩步上升。所以,對于孩子的啟蒙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就做好,穩定好。故而,在教學老師對幼兒進行啟蒙音樂教學時,需要制定好嚴格的計劃和規劃培訓方式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小提琴啟蒙教育的意義達到最大化,并在孩子幼年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