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嬌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課標》中指出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統一發放的教材中就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經典名作,歐洲創作音樂按照時間順序被安排在第7單元到12單元,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課程被邊緣化,不僅造成學生的音樂素質跟不上去,更糟糕的是使得學校、家庭、社會都不重視音樂教育,因此,在重重包圍之下,音樂教師的工作不是很好開展,筆者在高中任教三年以來的經驗就是,教材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比如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方案》規定,高中生每完成18學時的學習任務,通過考試或考查評價,可獲得1學分,而鑒賞課2學分,在高中的任一學年開設,但是基本上三年下來,我沒將課程系統地按照“課標”要求上夠36個學時,“課標”的目標更不可能達到,因此,如何才能把課上下去,成為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本文,只截取了教材中的一課,做為研究這個問題的開端,來探討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法,尤其是歐洲創作音樂的教學法,具體的方法是一邊呈示案例,一邊分析,最后匯總出一個系統的、可操作的理論體系。
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熟悉而陌生的音樂,大家聽聽看,音樂把你帶入了怎樣的意境當中?(播放:《獻給愛麗絲》)
分析:教師矛盾式的問題讓學生疑惑,從而激起他們想要趕緊聽音樂的欲望,這種感情鋪墊至關重要,為后面的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當學生充分表達完他們的音樂感受之后,再拋出一個問題:老師剛才說這是一首既熟悉又陌生的音樂,那么熟悉指的是什么,陌生指的又是什么?
分析: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問題,熟悉是我們經常聽,陌生主要指的是它的作者大家沒在意,這種有層次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接下來,教師順利導入“貝多芬”。
對,貝多芬,他是古典主義時期最后一位作曲家(古典主義:1750年—1820年)他的去世標志著古典主義音樂的結束,浪漫主義的開啟,那么貝多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作品又具有怎樣的特點,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第8單元第15節去了解去學習。(板書的貝多芬)板書也是一個問題,學生會想,老師為何要這么寫,從而會把注意力集中起來進行以下的環節。
《熱情奏鳴》
聆聽并說出感受,為何有這種感受?(自然引導到用音樂要素去分析)
波濤洶涌,激情四射,矛盾重重,讓人想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場面和對未來抱有希望的內心感慨。
師:它的名字原來是“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作品57號)”“熱情”是一個出版商克朗次起的,因為他認為這個詞確切地道出了這部作品的本質,因此沿用至今(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時,教師適時的加以評價和糾正,不能讓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然后順勢介紹這部作品的由來,讓其識記)
但是,如此熱情的作品卻出自一個從小就沒得到過熱度和溫暖的人之手——貝多芬,出生在波恩,父親嗜酒如命,4歲開始學琴,8歲學習作曲和管風琴并第一次登臺,13歲擔任鋼琴,22歲拜海頓為師,并定居維也納。這首作品作于1803——1804年之間,標志著進入成熟階段,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的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潮。從26歲就開始出現耳疾到晚年全聾,一生孤苦沒有婚姻沒有朋友,脾氣暴烈,1827年3月26日與世長辭,享年57歲。
師:一個本該享受無憂無慮和父母百般恩寵的童年是在父親謾罵、毒打、刻薄的陰影下度過,后來造就了他敏感、激動、倔強的性格,該戀愛的季節沒有愛情,該成婚的年齡未能如愿,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的人,這就是壓迫,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人究竟要有怎樣的毅力來忍受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艱辛和個人不得志的苦楚,還能產出數量驚人的曠世之作。(這段話一定要有感情得說,讓學生產生對大師的敬意,為下面的環節打下感情基礎)
再次聆聽“熱情”第三樂章。這次要求學生從結構上聆聽:號角般的引子;暴風雨般的第一主題;頑強反抗、掙扎的第二主題,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卻出現了群眾舞曲性質的節奏,出現了英雄的插句,表現力不屈不撓的斗爭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力量。然后讓學生想象第一和第二樂章應該如何表現。
這一點無論是導課還是后面的環節,都要以熟悉的內容先激發其學習興趣,難度循序漸進,每一個問題都具有挑戰性,但都能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比如,聽完“獻給愛麗絲”以后,都感覺非常熟悉,來了興趣,但是對作者卻不太熟悉,這就是一個問題,那么要了解貝多芬,就得先聽他的作品,“熱情”順勢帶入新課,當大家被熱情感染以后,情緒被激發起來,但是熱情的背后卻有一個不夠熱情的成長經歷,讓學生更加期待深入了解“熱情”,于是從結構的角度就探出“奏鳴曲”的概念,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讓學生像聽了一個悠遠的故事,既輕松又深刻。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不論教師的專業水平多好,教學氣氛渲染的有多強,教學設計的多完美,不聽音樂一切都是白搭,音樂課要以音樂為主線,聆聽是首當其沖的方式,所以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輔助聆聽,進行知識講解優化聆聽,開展活動深化聆聽。比如上述的這節課,學生對古典音樂是非常排斥的,那么,如果光講貝多芬的故事,就沒有達到了解音樂的目的,但是如果因為學生不喜歡而輕描淡寫地播放片段的話,不僅目的達不到,而且會給學生中下一顆古典音樂本來就沒意思,或者古典音樂非常難,一般人欣賞不了,非專業的就不應該聽,所以,無論什么內容,都要以聆聽為主,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堂是藝術,上好課就是雕刻一件藝術品,而音樂本身就是藝術,我們在引導學生如何鑒賞藝術之美,這個時候,教師不是報幕員,不是表演者,不是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的機器人,所以,語言的豐富程度、用語的適當的程度和神態的自然程度都決定著課堂效益的高低程度。比如上述小節部分,教師用層層遞進的語氣道出貝多芬是個英雄時,全班想起了熱烈的掌聲,使課堂在高潮中結束。
總之,歐洲創作音樂是目前落后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的一個難點,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包括教案設計的能力,課中掌控課堂的能力,課后反思的能力,經驗理論化的能力,都必須建立在深諳教材、學生和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鏈接,順利實施教學,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