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實驗小學,江蘇 徐州 221114)
教兒童歌唱最需要注意的是對孩子的喉頭要求過度。孩子的喉頭嬌嫩易損,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具體特點來進行試教。在給班級合唱教學時我發現部分學生在唱高音時總是發出的聲音比較緊不夠放松。主要是他們頸喉局部過于用力造成緊張,有的同學還會出現下巴緊張,下顎僵硬,舌頭內縮等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源于——喉頭。很多學生得知自己喉頭緊張之后就會更多的關注于喉頭和頸部,造成刻意的擠壓喉嚨來唱歌,所以這時放松學生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先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形成自我欣賞之后孩子唱歌時也就不再關注與喉頭了,甚至喉頭都放松了。另外在唱高音時不能喊叫,可以輕聲去演唱,等自己真正掌握了演唱技巧,在遵循自然科學的原則下練習高音。學生可以經常照鏡子唱歌。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會厭部位是不是抬起來了,注意傾聽自己的聲音。通過觀察和傾聽建立一個好的聲音概念,再次喉頭相對穩定、喉頭放松、頸部放松并且在吸氣位置時能發出自然的音色。童年時期所被要求的歌唱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的處理是熟練運用聲樂技巧的基礎。達到最好的歌唱呼吸處理是保持一個“高貴的”位置,傳統的意大利學派和現代科學調查研究支持呼吸是歌唱聲音的動力來源的概念。“歌唱中出現過度的聲門下區壓力是不必要的。減低典型的聲門下區壓力增長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任何吸氣和發聲過程中的氣流過載。”那么在歌唱的過程中我們就需要要求學生盡可能長時間的保持吸氣的姿態,從而減低呼氣時增加的聲門下區壓力。
歌唱的原動力是呼吸,呼吸給與歌唱的支持。如果一個人在歌唱時呼吸的狀態不好,也是會影響到唱高音的。因為歌唱時沒有了呼吸的支持,就好比如空中樓閣,既不穩固也不安全。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聲樂訓練,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專門的訓練了。
在訓練呼吸這一環節我先是讓學生平躺感受如何把氣吸到腹部。然后慢慢在課堂上通過“張嘴打哈欠”“嘆氣講話”“哈笑”“哭嗆”等系統練習來感受歌唱時吐氣的感覺,再用嘴唇打“嘟”的方式唱歌曲,逐步學會演唱的呼吸。另外學生的自我感覺應當是在演唱時,始終保持吸氣的狀態。 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多對學生強調“吸著點唱”,或者帶著“吸氣的感覺”演唱。
想要找到共鳴首先要找到正確用氣的位置。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提出了找到氣息位置的方法:彎腰九十度,兩臂放松自然下垂,兩腳略分開,要站穩,這時吸入氣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圍,很明顯的后背、有腰膨脹,這是唱高音用氣的位置。學生唱高音的時候就要去感覺這種松弛自然的狀態。演唱時先做一次吸氣的狀態,就會感到各個部位都很松弛而且腔體也會自然地打開,很容易就找到了共鳴點。另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多對學生強調“吸著點唱”,或者帶著“吸氣的感覺”演唱。這種感覺很容易打開腔體并且找到共鳴。其次,在選擇母音時多選擇“i”“u”“ma”練聲演唱位置較高,也很容易找到共鳴。在教授學生聲樂的過程中,我會多選擇一些增加呼吸循環長度能力的練習曲給學生訓練。
高位置的演唱可以使童聲具有甜美純真特質,可以拓寬高音區音域。在合唱中更要注意運用高位置的演唱,不僅統一了合唱的音色,也使演唱和聲效果更加飽滿。
在班級合唱高位置的訓練中,母音的選擇是很重要的。據研究表明“u”母音發音松弛空曠,比較適合在做發音練習。比如發“lu”音時,就必須運用高位置頭聲演唱,聲音集中在眉間。“i”母音發音明亮,“mi”發音時也需要用高位置頭聲,聲音也集中在眉間。高位置訓練使得學生高音區音域的拓展開來,幫助了學生高音的演唱。
以上介紹的只是我對拓寬高音區音域的一些感悟,通過這些方法使我們的學生在音區方面得到了拓寬,也使得我們班級合唱音樂有了更多的選擇,對班級合唱教學效率的提高已有了一定的幫助。然而想要把班級合唱教好,還需要我們教師繼續努力,繼續學習。使我們的音樂課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