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竹
(昭通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在西方鋼琴音樂的發展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
貝多芬作品的標志性特點是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他自己曾經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鋼琴奏鳴曲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但包含了他的音樂創作過程,而且為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搭建了橋梁,這對后世的作曲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貝多芬的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圣經”,在鋼琴音樂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眾多鋼琴演奏家中,演奏貝多芬奏鳴曲的代表有施納貝爾、肯普夫、里赫特和阿什肯納齊。
享有“超級神童”美譽的阿圖爾·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自幼對音樂就有一種天生的領悟力,7歲時投在名師施密特門下學習鋼琴和樂理知識,8歲時就能公開登臺表演。9歲時,師從于大名鼎鼎的萊舍蒂茨基,又跟隨著名的奧地利指揮家、音樂學家曼蒂切夫斯基(E·Mandycaewski,1857—1929)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創作。11歲的施納貝爾在維也納正式舉行首場獨奏音樂會。
施納貝爾幾乎把一生的心血都用在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的音樂中。他對貝多芬音樂的貢獻主要在于對演奏音的徹底解放。在演奏貝多芬的音樂時,他從不刻意的擺放手型,也沒有夸張的肢體動作,然而當他奏響第一個音符時,音樂廳頓時一片安靜,人們仿佛在莊嚴肅穆的教堂里感受音樂和心靈的交匯。每當音樂會結束后,讓人難忘的除了他高超的技巧外,還有音樂對精神的洗禮、凈化以及對生命的思考。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出生于德國東北部布蘭登堡的尼特堡,9歲那年,他進入柏林高等音樂學院深造,1916年,年僅21歲的肯普夫就以獨奏家的身份登臺表演,因背譜并移調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而轟動了整個柏林演藝界。
肯普夫是一位跨世紀的鋼琴演奏巨匠,享有“貝多芬作品演繹權威”的稱號,他演奏的貝多芬是將心中的音樂理念轉換為音樂的形象,讓旋律線條自然樸實地突顯出來。他的演奏中完全沒有陰郁沉悶的氣氛,沒有刻意營造恢宏的氣勢,更沒有把貝多芬闡釋成人們普遍理解的扼住命運喉嚨的“英雄”或“斗士”,而是通過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豐沛的情感投入,賦予貝多芬一個擁有博大的愛與崇高理性的形象。
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出生在烏克蘭的吉特米爾,15歲那年,跟隨阿特利學鋼琴。1940年秋,里赫特結識了大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1944年,里赫特以優異的成績從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次年在全蘇演奏家鋼琴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里赫特的演奏風格直率、嚴謹,他演奏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以一種快得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速度使聽眾瞠目結舌。在他演奏的貝多芬奏鳴曲中,有旋風般的轟鳴效果,連奏觸鍵,彈跳技巧,有清新的流暢,還有詩意韻味和浪漫情懷,他的演奏體現了貝多芬奏鳴曲多方面和立體的特點。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素有“鍵盤運動的馬拉松健將”之美譽,他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高爾基城,6歲時開始學習鋼琴,7歲時登臺演奏了海頓的鋼琴協奏曲。1956年,他參加了布魯塞爾伊麗莎白王后國際鋼琴比賽并奪得了第一名。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的演奏特點,那就是避“重”就“輕”,阿什肯納齊對弱音踏板有極好的控制能力,使演奏出的音色充滿著柔美的性情和浪漫的情懷。他認為,有時候用力敲擊琴鍵,會讓某些聲音變得生硬,而把音樂的內涵處理得過于粗糙;而控制手指的觸鍵方法和聲音的力度,反而能讓音色變化豐富,讓聽者回味無窮。
各位演奏家對于貝多芬奏鳴曲的演繹都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我們作為鋼琴音樂的學習者和探索者,應該綜合各種演繹風格再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演奏。
貝多芬的音樂充滿生命力,自然、優雅、富有感情,強烈的節奏和極具個性的旋律貫穿其中,所有人類的情感與經歷都在他的音樂中有所體現。他除了繼承C·P·E·巴赫、海頓、莫扎特這些音樂家的傳統之外,早期也受到其他一些作曲家的影響,但他的每一首奏鳴曲都含有自己的驚人創造力,成為了鋼琴音樂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