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對于人們的身心,音樂有著一定的治療作用。[1]音樂治療是通過音樂為媒介,影響人的情緒、經過腦部的思維控制與理性加工,來體驗音樂中的各類要素,體驗音樂、從而達到音樂影響情緒、緩解一系列由情緒而引起的各種生理狀態的不適,如緊張焦慮等情緒。在音樂要素方面,如節奏、旋律、力度、織體等運用目的都是為了刺激影響腦部的神經變化。適合的音樂要素的恰當運用,是音樂治療過程的重要體驗部分,盡管音樂要素的選用類型根據治療的方式與個體存在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使音樂影響人的情緒,從而趨于正常化。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學習音樂要素,對音樂要素的理解掌握與記憶,劃分音樂要素的特點。對音樂要素的概念、含義、運用等由淺入深的進行有步驟的掌握。只有良好地在音樂教育中學習了各類音樂要素,才能把這些要素運用到音樂治療的過程中來。把音樂要素作為一種材料手段來支持音樂治療的過程。音樂教育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進行音樂治療的必備條件。
音樂治療常用治療活動如:歌曲演唱、器樂演奏、作品討論等等,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參與性,其目的并不要求演唱或演奏的質量。如團體音樂治療活動中歌曲演唱環節,目的是為了讓每一位參與者能夠以唱出聲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其目的是為了使被治療者發出聲音。再如器樂演奏環節,目的是使被治療者不論是性格外向不愿遵守規章的參與者,或是性格內向膽怯表現自己的參與者,都能夠按照音樂治療活動的規定,遵守演奏的環節,融入到統一的整體配個環節中來,這個方式常用于改善個體人際關系等音樂治療活動中。作品討論環節,是通過一首或幾首作品,引起治療者曾經的某個記憶或回憶,目的在于找到情緒歸結原因。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活動,與音樂治療中活動的運用有著不同的目的。如音樂教育中的歌曲演唱,目的在于掌握演唱的技術與音樂基本要素的運用,通過一系列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術,達到良好地演唱聲音效果。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演奏主要在于掌握器樂演奏的技術技巧,聲效的調整等,強調演奏的質量。而音樂教育中作品的討論也是以樂理、曲式結構、和聲分析等為學習掌握討論的目的。
在神經科治療中,通常是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治療手段,使被治療者在一定的音樂治療環節:音樂放松、音樂引導、音樂想象、音樂回顧等環節,經過一定時間段的治療,使精神趨于正常化,能夠接受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音樂治療在國外也普遍運用于醫療環節中如:特殊兒童聽力訓練、老年病的治療、各類手術疼痛的緩解,都有較廣泛的成熟系統的運用。這些都體現了音樂在“治療”方面的作用,音樂作為醫療的手段運用各類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目的在于改善提高及促進治療的效果。音樂教育,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能夠表達出音樂審美修養。音樂的表現能夠展現自我審美能力與影響他人欣賞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經過音樂教育的學習,能夠把音樂教育中所學習的一些內容,運用到與音樂相關聯、相交叉的各類學科中,如音樂治療學、音樂地理學、音樂技術學等。在音樂教育學習中,掌握了基本要素、基本技術以后,才能為音樂的表現表達、個人音樂審美的修養、音樂各類分支及交叉學科的運用做基礎的技術支撐。
根據音樂治療作為音樂學的分支學科,是音樂學、心理學、醫學交叉相融的學科,因此樂治療師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包括音樂學、心理學及醫學。我國音樂治療事業的發展較緩慢,專業的音樂治療師數量較少,相對國外較多關于音樂治療的研究及數量較多的音樂治療師,顯的稍薄弱些。音樂治療師的工作一般需要在音樂治療中進行前測、音樂治療的各種活動(作為音樂治療的引導者)、后測、數據的整理分析評估等等。音樂教師的工作主要是以各類音樂知識的教育教學,音樂教育的質量以及音樂涉及各類領域的深入與運用掌握等。音樂教師在最基礎的音樂學習教育教學中,較少的涉及與其他學科的相融運用。
著名的美國音樂治療專家布魯西亞認為: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2]音樂治療與音樂教育不論是在本質上或是在形式運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同時二者都是音樂學科的內涵與外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不斷涌現出更多的新型的研究內容。不論研究內容的新變化與新發展的方向如何,都離不開基礎學科理論依據的支持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