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雅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受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影響,對音樂教育進行改革與創新,是推動音樂教學發展的必要舉措。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推動音樂教育改革與創新,實現音樂教學的新發展。
信息時代實現音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的多元化,使音樂教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社會不斷朝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多元化”一詞已經成為文化多樣性與特異性性的主要表征。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音樂教學內容引入音樂教學課堂,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擴充課堂容納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均能夠了解世界百態,提高對各國風俗民情的認知與理解。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將世界各國優秀的音樂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教育制度等內容運用到我國音樂教學活動中,能夠實現對我國音樂教學活動的創新與發展,增強學生對世界各國風俗民情的認知與理解,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現如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具有較高可行性、有效性的網絡資源被廣泛運用到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音樂教學方面的應用、在音樂鑒賞方面的應用等。
教師通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音樂教學提供一個資源共享性的交流平臺,增加廣大師生的溝通與交流,為音樂教學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互聯平臺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音樂信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更具實際的教學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創設形式多樣的音樂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生動性,充分打破傳統教學空間、教學時間的局限性,提高音樂教學活動的靈活性,為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有力的發展環境。
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音樂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所造出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改變學生對音樂信息的認知觀念,激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音樂教學的主體,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養。
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使學生全面參與到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探索過程、傳遞過程與創作過程,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方式轉變為主動接受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創新性學習能力,使信息技術能夠更好的為音樂教學所服務。
近年來多媒體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教育內容,對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與理論意義。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習時間、學習空間上對學生具有極強的舒服作用,學生僅能通過聆聽教師的彈奏或者是收聽廣播、錄音帶等形式對音樂曲目進行欣賞,導致音樂鑒賞長期停浮于表面,學生無法對經典、優秀的音樂曲目進行即時性的欣賞。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將音樂教學標準為基礎,根據音樂教材,結合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從網絡平臺中尋找優秀的音樂曲目的音頻資料與視頻資料,打破教學時間、教學空間對音樂教學的舒服,使學生能夠在教學課堂及時收聽到世界各地不同時期優秀的音樂演奏作品,擴大音樂課堂知識容納量,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升學生審美水平。
為確保教師能夠正確運用信息技術開展音樂教育活動,教師首先應根據音樂教材,對本次音樂鑒賞的主體對象進行判斷,使學生能夠在聆聽音樂曲目時能夠從中收獲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與技能,將課本中的音符轉變為學生腦海中的音響效果,使學生能夠與音樂創作者、音樂表演者之間產生獨特的共鳴,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廣發引用,音樂教育將逐步朝著國際化、本土化、全民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上文以對現代音樂教育中多元化、國際化的特點進行分析,從中我們能夠發現音樂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歌唱教學、樂器教學、欣賞教學,而是將音樂教學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結合在一起;將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并將其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結合在一起,實現多學科的融合與統一;音樂教育的對象已經不在是僅僅針對在校學生,而是將其納入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內容之中,使音樂教育成為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城鎮文化、鄉村文化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通過用信息技術開展音樂教育工作有助于音樂教學模式的革新與發展,推動音樂教學的進步,全面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音樂教育朝著國家化、本土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