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婷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檔案文化建設在新時代恢弘背景下無可避免地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使命,信息洪流供給側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則給予了檔案文化建設新的歷史導向,亦在交互中對其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理論分析與策略指導亟待在全局視野里得到闡釋、探討、拓展并付諸于實踐。筆者試就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拋磚引玉,力求檔案文化建設新作為。
檔案文化建設是個動態的過程,有檔案文化元素不斷產生甚至在新生的基礎上再生,也有衰落和消亡發生。在檔案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不同發展階段各要素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視角、價值取向與層面特征不同,以及認知理解上差異的存在,導致人們對檔案文化的概念、構成等有不同的詮釋。
王英瑋先生主編的《檔案文化論》中提到:“檔案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種概念,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檔案文化一般僅指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記錄與反映的檔案信息及其載體,即檔案實體文化。廣義的檔案文化,則除了檔案實體文化之外,還包括人類有效管理和利用這種實體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動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檔案事業文化。”[1]還有研究者提出偏于總結歷史層面特征的解釋:“檔案文化就是某一歷史時期,某一特定群體的檔案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指導下的有關檔案的行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總和,還包括社會總體文化作用于檔案而產生的文化總功能?!盵2]馮子直先生則認為:檔案文化涵蓋檔案事業文化。[3]這可以說把檔案文化的概念定義得相當廣了。對檔案文化的探討,呈現出一種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之象。
仔細分析各家觀念,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詮釋,皆普遍承認檔案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從歷史的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國的檔案文化隸屬于我國特色文化大范疇。新時代檔案文化具備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分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檔案事業體系”[4]的血、脈、筋、肉,也是其豐富和延展。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大方向,以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目標,而對于以往歷史時期的糟粕部分,檔案秉持其原始性、記錄性的客觀特征,作為一種特殊的可追溯性強的載體,以價值為權衡點,應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態度予以對待。
檔案文化建設已然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仍面臨著一些收、管、用所涉及到的檔案文化建設主體、檔案文化管理體系、質與量等方面的問題。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歷史性變革的催化下,這些問題變得尤為尖銳。在某種程度上,檔案文化建設仍滯留于空泛的理論層面,雖隸屬于唯物史觀的范疇,卻貼近形而上學的邊緣,不能切實落到實處,其發展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進度有較大差距,檔案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
檔案文化建設需要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落到實處,即強化檔案文化建設的價值與功能,如文化價值、憑證價值等。
我們探討檔案觀念、行為方式與物化成果[5],回顧歷史、思慮現在、面向未來,不斷強調檔案與檔案文化的重要性,力證“人類的知識90%以上來自檔案文化的歷史”[6],“檔案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7],這些統統都要落腳到“利用”上來,強調其價值屬性與“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宗旨,圍繞價值展開理論探討和實踐工作,在尊重檔案原始性、客觀性等特征的前提下,讓過去和現在的檔案文化都能為當下與未來所用,為個體服務,為群體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類服務,延續、傳承文明。這樣檔案文化建設就有了中心和根本,而后開枝散葉,全方位輻射,二次及多次延展,永葆青春與活力。由于檔案的廣博性,將社會發展產生的所有信息全部納入館藏體系不現實,更不必要,需要以檔案文化價值作為衡量標準。
檔案文化的存在,會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一種或濃或淡的檔案文化氛圍,亦會形成相應的檔案文化觀。營造新時代檔案文化氛圍,樹立新時代檔案文化觀,對于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具備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檔案是檔案文化的基礎單元,接下來將以檔案的收、管、用這三個相互聯系又彼此分離的流程為框架,淺談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
先有檔案,才可談檔案文化,而檔案及檔案文化既貫穿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又與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及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想做到“廣收”“精收”,質與量協調發展,真正實現檔案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只靠檔案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文化的創造者,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需要大眾正確認識檔案,知悉檔案文化的重要性,認為檔案文化建設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檔案文化建設中來,形成檔案人員牽引,社會協同參與的局面。宏觀上看,有利于中國特色檔案文化建設,微觀上看,有利于地域特色檔案文化百花齊放。
1.借勢潮流?;ヂ摼W信息時代給民眾提供了便捷的接觸海量信息的可能性,社會化媒體成為人們每天都要接觸的信息載體,其實時、碎片化的特點符合大眾普遍需求,而大數據的研發與應用在某種可能上可以對一定群體進行劃分及畫像。可借助以上幾種介質,結合大眾心理,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鼓勵關注與討論,幫助大眾正確認識檔案及檔案文化。
2.設施完備。栽得梧桐樹,方引鳳凰來。小型檔案室暫且不論,市級、區級檔案館的硬件及功能設施非常重要。經濟、科技的自信與文化自信掛鉤,獨立的、具備特色的建筑風格不僅讓大眾產生向往感、文化厚重感,也讓檔案工作人員產生職業自豪感。檔案中公開利用的部分,如展覽廳、閱覽廳,開發為具備學科特色之處,配以數字化設備,既可以惠民,也可以發展成為旅游景點,作為城市建設亮點工程等,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貢獻力量,同時,幫助大眾樹立檔案文化建設的主人翁意識。
3.行為引導。很多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只有特定地域與領域的人才是最為精通的,而這些人往往從事著與檔案無關的工作,如常年居于古村落手中持有散佚珍貴史料的老先生。在幫助其認識到檔案重要性的基礎上,行為上予以強調和引導,盡可能地激發其參與熱情與積極性,打通多個環節的檔案鏈條,給檔案收集、檔案文化建設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和收獲。
管理上需要進一步提升檔案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其思維理念的轉變,強化服務理念,使其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新利用新型服務方式,擅其所長,搞好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管理粗略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編研學術層面。需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以深厚的內涵功底、較強的融會貫通的能力及敏銳的嗅覺開發挖掘檔案信息資源,根據社會需求對其中有重要利用價值的部分進行整理、提煉、歸納、匯編、再創造,編研者是次生檔案文化的重要產出者,左右著檔案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方向;二是基礎管理層面,這一層面人數相對較多,是原生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員;三是業務交流層面,涵蓋國內與國際,可以為檔案文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此外,相關檔案保護、存儲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是檔案文化穩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1.保密與公開。檔案有著保密與公開兩個相輔相成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的對立面。春秋時期就已經發生了檔案文獻下移的現象,[8]檔案文化從廣義上講應是面向整個社會的。
對于密級檔案,重視其行政職能、憑證和參考價值,強調它的權威性和原汁原味性,它的力是內收的。對于可以公開的檔案,力是外擴的,需盡可能地去發掘與弘揚其文教與休閑價值、文藝創作及鑒賞價值、文化創造與學術價值等,參考借鑒其他學科成功經驗,創新利用檔案文化傳播形式,如依憑載體與媒介,搞跨界合作,優勢互補,開發文化產品,以精良的制作,生動的形式去求得檔案文化的逐級拓展與良性循環,實現檔案文化的增值。檔案文化的突破性發展需要嘗試。 故宮博物院的例子可以作為參考。
2.當下與未來。立足當下,籌劃未來。做好存儲時限的劃分工作,在利用上則表現為能為當下所用的讓它盡可能在當下就發揮效用,使檔案文化具備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生命活力,讓價值超出成本最大化。
3.地域與專業。“檔案文化由社會文化和專業文化雙重構成”[9],具備行業特性和地域特性,行業講求專業,地域凸顯特色。要做好檔案利用和檔案文化建設,需梳理好各級、各地區、各專業檔案機構的關系,尤其是地域范圍內,綜合性檔案機構和專業檔案機構的關系,各司其職又聯系密切,共建檔案文化大氣候。
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需要樹立整體觀、大局觀,猶如規劃好一場道阻且長的馬拉松,做到心中有數;在認清全局之后,制定階段性的目標,這容易讓我們產生輕松感、獲得感和成就感,保有縱然路漫漫但仍將上下求索的勇氣,沉下心來腳踏實地,不至陷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困境,讓上一段的成功成為下一段的助跑器。由此蹄急且穩地豐富檔案文化精神,凝聚檔案文化力量,建設好新時代檔案文化。
●
[1]王英瑋,檔案文化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任漢中,檔案文化:一個十分糾結的論題——淺述檔案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檔案管理2012年第2期
[3]馮子直,論檔案文化[J],檔案學研究2005年第3期
[4]馮子直,論檔案事業與檔案事業管理[M],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年版
[5]賀興義,檔案文化的社會功能[J],領導科學論壇2014年第8期
[6]潘連根,論檔案文化力[J],浙江檔案2003年第7期
[7]譚仁杰,檔案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J],上海檔案2003年第4期
[8]劉國能,讓歷史告訴現在告訴未來[J],中國檔案2011年第8期
[9]丁華東、沙菲,論檔案專業文化的自覺與建設[J],檔案學通訊2009年第2期